AI 基礎建設千億美元狂潮 誰在重塑算力版圖?
記者黃仁杰/編譯
AI 要跑得動,不僅需要演算法和模型,更需要驚人的基礎建設支撐。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預估,2030 年前全球將投入 3 至 4 兆美元在 AI 基礎建設上,而這股資金潮主要來自 AI 企業本身。這場軍備競賽正在推高資料中心需求,壓力同時落在電網與能源供應之上。

微軟與 OpenAI 的百億合作啟動潮流
2019 年,微軟投資 10 億美元給當時還是非營利組織的 OpenAI,並成為其獨家雲端供應商。隨著模型訓練需求暴增,這筆投資逐步演變成大規模 Azure 雲端資源支持。數年間,微軟加碼至近 140 億美元,奠定 OpenAI 崛起基礎。雖然今年起 OpenAI 開始分散雲端合作對象,但這筆合作被視為開啟 AI 基礎建設投資熱潮的關鍵案例。此後,Anthropic、Google Cloud 等也紛紛與大型雲端業者綁定,形成「基礎建設 + 投資」的典型模式。
Oracle 崛起為新算力巨頭
2025 年 6 月,Oracle 在財報揭露一筆 300 億美元雲端服務合約,對象正是 OpenAI;9 月又宣布一項長達五年、規模高達 3,000 億美元的算力合作。這筆數字甚至超過 Oracle 全年營收,直接讓創辦人賴瑞・艾利森一度躍升全球首富。雖然市場質疑 OpenAI 是否真的具備如此支付能力,但 Oracle 已藉此奠定「AI 基礎建設領頭羊」的地位。
輝達用 GPU 當籌碼 投資反客為主
AI 世界的算力幾乎都來自輝達 GPU,這讓公司現金流充裕。近來輝達不只賣晶片,更以「GPU 入股」方式進場投資。2025 年 9 月,輝達買下英特爾 4% 股份,隨後又以價值 1,000 億美元的 GPU 投資 OpenAI,並與馬斯克的 xAI 達成類似協議。這種「以稀缺換稀缺」的操作強化了 GPU 的金融屬性,雖然目前市場樂觀,但若資金熱潮降溫,恐將引來更多審視。
Meta 投入 6,000 億美元建設資料中心
Meta 則選擇自建。祖克柏表示,2028 年前將在美國投入 6,000 億美元於 AI 基礎建設。路易斯安那州的「Hyperion」基地占地 2,250 英畝,耗資 100 億美元,將與當地核能電廠合作,提供 5 GW 的運算能量。另一處位於俄亥俄的「Prometheus」則預計 2026 年上線,使用天然氣發電。但這些巨型設施也帶來環境爭議,馬斯克的 xAI 資料中心因天然氣渦輪排放問題,已被批評違反《清潔空氣法》。
川普主導的「Stargate」計畫
在 2025 年川普第二任就職後兩天,他宣布與軟銀、OpenAI、Oracle 合作啟動「Stargate」計畫,規模高達 5,000 億美元,被譽為「史上最大 AI 基礎建設專案」。然而隨著熱潮退去,內部共識不足,進展趨緩。不過,德州阿比林的八座資料中心仍持續施工,預計 2026 年完工。
這場 AI 基礎建設的軍備競賽,正在重新定義全球科技產業版圖。從雲端巨頭到晶片霸主,從新創到政府,各方都在押注算力與能源能否支撐未來的 AI 經濟。問題是,當資金、電力與環境壓力交織,這場豪賭能持續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