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AI驅動HR變革 1111:從招募到培訓全方位數位升級
記者彭夢竺/台北報導
行政院推動「AI新十大建設」,最快8月拍板定案,掌握AI就是驅動企業決策與人才戰略的核心力量。1111人力銀行與台灣人工智慧協會、科技島網站、中華人事主管協會共同舉辦「AI如何幫HR提高績效」論壇,7月24日下午2點在政大公企中心登場,邀請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臺大資訊工程學系教授陳縕儂、淡江大學工學院物聯網與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張志勇、科技島執行長暨輔仁大學人工智慧發展中心主任謝邦昌教授、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科技金融研究所教授孫大千、美國安卓樂資本董事長林家振、天下雜誌行銷業務部學習總監陳逸文共同參與,分享精彩主題,如何說服長官投資AI、如何透過AI驅動企業培訓新模式、人資日常也能輕鬆上手的數位工具以及企業成功轉型經驗分享。

根據1111人力銀行調查顯示,台灣企業導入AI技術的比例達到近八成(79.8%),其中評估「AI有助於整體營運」占19.85 %,導入AI後「營運效率顯著提升」18.6%。顯示出AI技術的應用範圍與成熟度日益提升,在已經導入AI的企業當中,近半數營運效率明顯走強。調查也指出,目前企業急需導入的方向,以製造(系統、工程及研發)」最為迫切占46.7%;其次為人力資源管理27.1%,包括招募、績效評估與員工培訓;第三需求則是資訊系統與IT安全22.8%,真實反映出企業對內部營運優化與資安風險控管的高度關注。
隨著輝達海外總部確定設址台北市北投士林科學園區,1111人力銀行發言人莊雨潔表示,說明了台灣撐起全球 AI 供應鏈的價值,凸顯產業價值的重要性,不僅順勢拉高國際能見度,更提升了國內相關從業人員待遇水準。以「韌體工程師」為例,研究所學歷入行不到一年的平均薪資68,400元,年資累計3年後,可望衝上8萬元大關,未來薪資成長動能極強,隨著資歷累計,員工分紅獎金更是驚人,可以預見理工背景人才依舊炙手可熱。
國科會副主委陳炳宇表示,國科會負責全國科研經費及AI技術開發,希望AI能進入百工百業,包括餐飲及製造業,當然也想惠及人資,運用AI工具進行履歷篩選,提高生產力、競爭力,也希望人資可以幫助優化AI工具,讓AI更好用,滲透到各個行業、各個角落。
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技術總監林昀德指出,TAIWAN RAP原本是國網中心自己開發的平台,現在則是與其他學研單位與新創公司一起合作。RAP平台可以做到客製化流程設計前台、多模型API服務、模型微調與評估,幫助企業建制LLM平台。
林昀德進一步指出,對於企業HR來說,AI有5大應用場景,包含智能招募、員工體驗分析、學習發展、績效與目標追蹤,以及預測式人力分析,希望可以透過平台幫助企業人資做到一鍵獵才、智慧判讀履歷,一眼看穿真假高手。
台灣大學資訊工程學系暨研究所陳縕儂教授表示,「若上一代說不需要投資網路,猶如現今我們說不需要投資AI。」除了AI的應用,亦須同步推動數位化,並建議及早開始。以最早出現的AI「ChatGPT」為例,它蒐集了過往人類知識的集合,且結合龐大的語言模型,搭配最初階的記憶、理解、應用,然而人類仍掌握了高階的評估與創造力。陳縕儂說明,能夠「駕馭」並引導AI,未來才能在業界中具備競爭力、不被AI所取代。

天下雜誌行銷業務部學習總監陳逸文表示,過去這幾年企業面對市場的快速、變化且未知,加上科技進步帶來的挑戰,紛紛擔憂未來發展,並焦慮該怎麼生存下去。這時候,企業該如何永續經營是最重要的課題,而人才是關鍵,這是不會改變的事情。陳逸文提到,不管是哪種AI工具,要可以解決痛點才有用。
淡江大學工學院物聯網與大數據研究中心主任張志勇表示,AI 無所不在,正全面滲透半導體、銀行、建設等各大產業。張志勇指出,「思維及素養正確很重要」,是否有用應由使用者定義,關鍵在於新知的接收、工具的應用、思維與素養的內化,並強調人機協作與產業 AI 化同樣重要,企業應組建專業團隊推動發展。他提醒,在 AI 時代不要做「有套路的事情」,否則容易被取代,應勇敢乘風破浪,善用 AI,讓 AI 成為翅膀,如虎添翼。
「AI究竟會不會取代我們?我都跟我的學生說,要讓AI當我們的助手而不是對手。」現為中信金融管理學院科技金融研究所教授,同時是數字王國執行董事的孫大千觀察,在AI高速發展的現代,未來的人才將分為「會使用AI」與「不會使用AI」兩種,並引述最近微軟在大裁員後的新政策,便是要求人資審核員工績效表現時,應把「會使用多少AI工具」作為考核標準之一,顯示出企業員工生產力跟AI的協作越來越重要。
1111人力銀行總經理張篆楷表示,時值求才高峰,1111人力銀行近期也與台大資管所合作AI人才推薦模型,協助企業更容易找到適合的人才,另外求職主網的「AI小精靈」更是智能小幫手,針對各種求職疑問,24小時在線即答、有問必答。為解決AI人才供不應求的現象,將於8月14日舉辦【科技女力線上直播論壇】,邀請產官學代表齊聚一堂,探討女性參與投入科研領域,不僅能夠緩解科技人才短缺困境,還能進一步促進AI技術的多元應用,增強企業競爭力。
瀏覽 635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