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在教育做不到的事 李海碩:情感支持、指引人生

記者/陳士勳

人工智慧改變全球對學習的認知及看法,Google for Education與臺灣教育科技展EdTech TW共同舉辦「未來教室=AI?你所不知的未來教育趨勢】線上論壇中,邀請葳格國際學校總校長李海碩來分享如何活用AI,提升教師教學技能,同時完善學生個人化學習體驗,「教師可扮演學生人生路途的引導與指引者,這是AI所辦不到的。」

李海碩認為教師可超越AI成學生突破學習極限的教練。圖/截取自Google for Education畫面。

無法複製貼上的東西才有價值

針對台灣所面臨未來教育趨勢,李海碩表示,素養導向與跨領域教學會是關鍵,畢竟人工智慧已經弱化知識邊界,終身學習與適應能力將是重要解方,許多知識工作者也慢慢變成情緒工作者,「無法複製、貼上的東西才有價值,體驗式行銷藝術、美感會是很好的人文底蘊。」為了預防數位落差擴大,勢必得要保障每位學生接觸AI機會。

少子化成教育走向精緻化轉機

李海碩指出,少子化雖是教育界不可忽視危機,卻也是教育轉型的轉機,「這是讓教育走向精緻化的很好機會,而且很有發展空間。」因此,建議教育領導者朝自身喜歡事物精進,若能符合世界趨勢無疑是最佳選項,不過務必記得要將時間和精力要放在對的方向,「就我而言,看見別人需求,很容易成為我前進動力。」灌輸學生避免人工智慧所引發災難,也是教師職責之一。

更多新聞:實踐6E策略!AI創新學院執行長:軟技能讓人更像人

避免學生陷入自以為學會的迷思

至於人工智慧替教學帶來突破,李海碩觀察,有些造句、作文能力不佳的學生,經由AI協助也能撰寫出文章,重新定義原先學習曲線,「科技讓我們都從具有成就感的部分開始。」也提醒教師,AI或許是項不錯工具,可是不能學生陷入自以為學會的迷思。

成為學生人生路途的指引者

李海碩強調,學生本體能力和科技與工具的進步會創造學生整體學習效果,與其追求科技,倒不如強化學生素質,而老師仍具備AI所無法達成任務,尤其是當學生人生路途的指引者,也是提供學生信任與情感支持的朋友,甚至是幫助學生突破極限的教練,「我們要幫助下一代,而不是批評下一代。」

做足心理準備再嘗試AI

李海碩鼓勵教師未必要急著學習最新穎AI,等做足心理準備後,再逐步培養,畢竟AI是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只要維持樂觀,保有彈性地持續學習,且帶領學生於自我了解與探索世界間取得均衡,勢必能讓學生打破學習框架。

瀏覽 66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