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光電領域 彩色量子點獲2023年諾貝爾化學獎

編譯/高晟鈞

曾經被認為不可能製造的量子點現已成為電腦顯示器、電視螢幕和LED燈等產品中的常見組件。三位開創這些彩色奈米晶體的科學家——Moungi G. Bawendi、Louis E. Brus 和 Alexei I. Ekimov因為發現和開發量子點而被授予了諾貝爾獎。

Moungi G. Bawendi、Louis E. Brus 和 Alexei I. Ekimov被授予了諾貝爾獎。(圖/諾貝爾官網)

量子點是什麼?

量子點是直徑數十個原子的小型半導體珠。一個大頭針的頭上可以容納數十億個半導體珠。量子點擁有優越的光電特性,當受到光照射時,會發出明亮的光。光的顏色由量子點的大小決定。較大的點發出較紅的光;較小的點發出較藍的光。因此,您只需改變量子點的大小即可使其適應特定的光頻率。

更多新聞:深入熱電領域 金屬可能比半導體更具導電優勢!

量子點開發的歷史

自1930年代以來,物理學家便始終認為奈米尺度的粒子會有不同的行為。這是因為,根據量子力學,當粒子在奈米維度時,電子的空間就會少得多。電子將電子緊密地擠壓在一起,導致材料特性發生巨大變化。1970年代,儘管生成條件十分苛刻,第一個奈米級薄膜依舊誕生了。

玻璃製造商很久以前就意識到他們可以在熔融玻璃中添加銀、金或鎘,改變溫度並控製冷卻過程來製造不同色調的彩色玻璃。科學家後來意識到,顏色是由玻璃內部的微小顆粒產生的,而特定的顏色取決於這些顆粒的大小。

三人對量子點的貢獻

1970年代,Ekimov博士開始以氯化銅為實驗室製造的玻璃著色,冷卻後對所得玻璃進行X光檢查。最終,在實驗室中的第一個量子點誕生了。

Brus博士對硫化鎘奈米顆粒如何捕獲光,並利用該能量驅動化學反應十分感興趣,並就此開始了一連串的實驗。他將直徑僅4.5 nm的硫化鎘顆粒與直徑約 12.5 nm的硫化鎘顆粒進行了比較。並發現較小的奈米顆粒吸收更多的藍光。

Bawendi博士則可謂是三者集大成者。雖然是最晚加入實驗室的科學家,卻發現了控制量子點尺寸的秘密,成功地製造了近乎完美的量子點,就此奈米晶體也終於進入實際應用。

量子點的應用

電視螢幕中的量子點,可以在更廣泛的範圍內產生更準確的色調,同時消耗更少的電力。另一頭,他們還能作為「光伏玻璃窗」的材料之一,使其能夠為住戶收集少量的太陽能。

未來的應用將含括從柔性電子設備、微型感測器到太陽能電池上,甚至,未來的加密量子通訊系統也將成為其綻放光芒的舞台之一。

資料來源:Arstechnica

瀏覽 73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