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成三星股東?華府想循《晶片法案》入股 南韓官員稱「不實謠言」
記者孫敬/編譯
近日,外界傳聞川普政府有意向南韓三星購買股份,南韓總統府對此出面駁斥,稱這些說法毫無根據。台灣媒體報導,這一猜測源於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在一次訪談中,證實白宮正與英特爾洽談,希望以《晶片法案》(CHIPS Act)的數十億美元補助,換取英特爾10%的股權。後續有報導指出,盧特尼克希望將這項模式擴展到其他《晶片法案》的受惠者,其中包括三星。
延伸閱讀:川普政府擬從《晶片法案》挪用20億美元投資關鍵礦物

三星對南韓GDP貢獻近20%,政府堅持獨立不容外國影響
三星原定獲得超過60億美元的《晶片法案》補助,用以支持其在美國德州泰勒(Taylor)晶圓廠的建設與擴建。儘管這筆金額與英特爾相比小得多,但對市值超過3000億美元的三星而言,金額與其市值相比仍顯得微不足道。然而,一個外國政府,特別是美國,若想入股這個被視為「南韓之光」的企業,無疑會在南韓的政治與商業領域掀起波瀾。
部分專家認為,美國若能取得三星股份,將有助於三星更輕鬆地進入美國市場,甚至能幫助其避免進口關稅,並可望成為兩國政府之間的橋梁,緩和美國總統川普對其商品徵收25%關稅所帶來的緊張關係。
據估計,三星的營收約佔南韓GDP的20%,雖然近年來該公司涉及多起國內政治醜聞,但南韓政府仍希望確保它能維持一家獨立的韓國企業,不容任何外來勢力影響,即使這個力量來自其盟友。
若美國政府執意推動這項計畫,要求以股權換取已撥款的補助,那麼雙方將面臨漫長而艱難的談判。所有相關單位都必須同意美國部分持股的細節,包括是否能在董事會中擁有席次?是否能對公司營運有發言權?或者,美國政府僅是單純持有股份並收取投資分紅?當南韓與美國政府換屆,決策者改變心意,想更深入地參與公司事務時,又該如何應對?
國家政府持有半導體公司股份並非首例。例如,台積電也有部分股份由台灣政府和新加坡主權基金所持有。
資料來源:Tom’s Hardw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