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經院劉大年:川普「誰有逆差誰加稅」 台灣高科技產業首當其衝
記者鄧天心/台北報導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9月8日舉辦第38屆MIC FORUM Fall《馭變:科技主權 全球新局》研討會,中華經濟研究院區域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劉大年於會中針對川普時代美國貿易與關稅政策發表專題演講。
劉大年指出,川普在2024年總統大選中支持度領先,其國內民意基礎直接影響對外經貿決策,美國社會對關稅的支持成為川普強硬貿易路線的重要推手。
川普支持度帶動「零和」貿易政策
劉大年分析,川普將國際貿易視為「零和遊戲」,認為只要美國出現貿易逆差,就是外國佔便宜。因此川普積極推動「對外強硬加稅、對內大幅減稅」,以平衡逆差與保護國內產業。這種思維不侷限於美中貿易戰,而是對所有主要貿易夥伴施壓,包括台灣、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主張「誰有逆差,誰就加稅」。

延伸閱讀:
AI時代新挑戰!徐秀蘭揭示半導體新戰場不只AI晶片 關鍵原物料成勝敗關鍵
美國貿易逆差創高 雙邊協定成主流
2024年美國貨物貿易逆差達1.2兆美元,創下歷史新高。川普多次公開喊出「全世界都欠美國」,強調中國是最大逆差來源,台灣、加拿大、墨西哥等多國皆須面對新一輪關稅壓力。川普偏好雙邊協定,反對多邊架構,與民主黨僅聚焦中國的立場明顯不同,全面性的關稅戰成為川普執政特色。
台灣成施壓重點 產業首當其衝
美國已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市場,佔台灣總出口28.7%,超越中國加香港27.5%。一旦美國對台灣啟動高關稅,將直接衝擊科技、半導體、機械零組件等主力產業。根據美國貿易法232條款,美國已對進口鋼、鋁加徵50%關稅,未來不排除擴大到其他產業類別。美國也對芬太尼等特定商品額外課稅,加拿大進口佔35%、墨西哥25%。
關稅新常態 美方「歸零」不可能
劉大年強調,即便未來美台關稅摩擦緩和,美國也僅會取消「額外懲罰性、對等性」關稅,目前的最惠國待遇(MFN)稅率幾乎不可能調降,更遑論歸零。台灣廠商必須有長期因應高關稅環境的準備,並加速供應鏈多元化與技術升級。另方面,川普雖反對補貼與綠能政策,但蘋果、Google等國際品牌大廠供應鏈減碳要求,已形成台灣產業的綠能轉型壓力,此非美國政府單一政策驅動。
劉大年提醒,川普時代的對等關稅與232特殊調查,將成為台灣產業中長期須面對的結構性風險。企業應積極推動產地分散、智慧製造與原產地強化等措施,以供應鏈韌性回應全球貿易新局。台灣政府與產業也需持續關注美國與英、墨、加等國的談判模式,作為未來協商參考,並強化與美方直接溝通管道,才能有效降低關稅升級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