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機協作時代下科技人才之倫理實踐力:人工智慧侷限性與專業價值再思考 |專家論點【郭啟全】

作者:郭啟全(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 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智慧醫療研究中心 教授、長庚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合聘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可靠度工程研究中心 教授)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已經廣泛應用於製造、金融、醫療、交通與教育等領域,展現出極高的數據處理能力與流程優化效益。然而,隨著技術深化,其在倫理判斷、人際互動與價值選擇方面的根本侷限亦日益明顯,進而引發對科技人才倫理素養的重新關注。特別是在強調責任歸屬、專業判斷與社會價值的實務場域,人工智慧難以重現人類專業人員的判斷深度與價值自覺。

首先,在責任判斷與決策倫理方面,人工智慧系統雖具備演算法推論與預測能力,卻無法承擔決策結果所帶來的社會或道德後果。相對地,專業人員在面對複雜任務時,需同時考量短期效率與長期影響,並基於文化規範、倫理教育與經驗累積承擔行為後果。在醫療診斷、教育輔導或法律辯護等高度情境化場域中,決策行為常涉及道德權衡與同理思維,不可簡化為機械性的數據計算。

p1JPG
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所辦理之印度拉賈拉克希米工程學院工程暨文化體驗營(圖/郭啟全提供)

上圖為明志科技大學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所辦理之印度拉賈拉克希米工程學院(Rajalakshmi Engineering College, India)工程暨文化體驗營。這一批來訪學生部分專長為人工智慧、資料科學與軟體開發等相關領域。在文化體驗營活動期間,除了技術交流外,筆者亦觀察到,儘管這一些印度學生在實作方面表現優異,但在涉及倫理思辨、跨文化溝通與價值選擇時,仍表現出對人際情境處理與社會責任議題的高度關注,顯示未來人工智慧發展除技術深化外,更須關注人文素養之涵養。透過此次國際交流,讓本系學生深刻體認,人工智慧難以取代的專業倫理與人本價值,正是人類在高科技浪潮中維持專業自主與社會信任的關鍵。

其次,人工智慧欠缺人際互動中的彈性處理與情緒辨識能力。臺灣職場文化重視「人情義理」與「情境回應」,專業人員須於非結構性情境中適時調整應對策略,建立信任與維繫合作。專案管理、跨部門溝通與客戶服務等領域經常仰賴即時判斷與臨機應變,這類「非標準化處理能力」至今仍無法由人工智慧準確執行。再者,在價值衝突情境中,人工智慧系統欠缺道德勇氣與倫理選擇的主體性。專業人員面對制度與道德之張力時,需具備違規揭弊、堅守原則與承擔風險的能力。人工智慧僅能依循預設規則運作,無法進行價值辯證或維護公平正義。

此外,人工智慧模型所仰賴之訓練資料若內含偏見,亦將放大不公義決策,對特定性別、族群或社經背景產生系統性歧視。相對地,科技人才若具備倫理敏感度與批判思維,可針對資料源與推論機制進行調整,降低偏誤風險。面對人機協作成為未來主流的發展趨勢,亟須強化科技人才於倫理實踐、價值反思與跨域溝通之核心素養,以形塑兼具效率與正義的科技生態系。

人機協作時代強調科技人才倫理實踐力,面對人工智慧侷限,促使專業價值與責任再思考。此一議題不僅推動科技人才全面發展,也強化明志科技大學在工程領域的研究深度與社會影響力,提升學校學術聲譽與產學合作能量。

Loading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