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巨浪下尋找新的勞動契約|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人工智慧的崛起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寫人類的工作版圖,從顧問業到零售業,不少企業開始裁員、減聘甚至組織重整。在某些角落,「AI世代的就業浩劫」彷彿已提前上演,但在另一端,有研究指出整體勞動市場的變化仍屬溫和,尚未出現大規模的崩壞。這種分裂的現象,反映了人類社會在科技衝擊下的矛盾心理,既擔心被取代,又期待被提升。既害怕失業,又盼望效率。

31 2
AI對工作的影響並非一體兩面那麼簡單。大約四分之一的職缺可能在生成式AI的衝擊下「被根本改造」。(圖/AI生成)

事實上,AI對工作的影響並非一體兩面那麼簡單。大約四分之一的職缺可能在生成式AI的衝擊下「被根本改造」,尤其是需要大量認知與文字處理的白領工作,例如分析師、會計師與法務助理。這些職業最依賴思考與邏輯,卻也最容易被AI模仿。與此同時,那些需要身體勞動或人際互動的角色,如護理師、建築工人或餐飲服務員,反而相對安全。這不僅顯示了AI的侷限,也凸顯人性價值的不可取代。

但更深層的挑戰並非「AI能做什麼」,而是「人願不願意讓AI做」。民眾對AI取代工作的態度,並非單純取決於技術能力,而是受到兩種抗拒心理的交織。一種是「效能型抗拒」,即懷疑AI的表現是否足夠好;另一種是「原則型抗拒」,即認為某些工作即使AI再強,也不該交給機器。研究指出,只要AI被描述為「比人類更精確且更便宜」,支持自動化的比例便從三成升至近六成,顯示大多數的反對其實是暫時的效能疑慮。但仍有約一成的職業被視為「道德禁區」,例如牧師、治療師、教師與幼兒照護人員,民眾認為這些角色關乎人性尊嚴與情感連結,機器的介入被視為「違背良知」。

這樣的分界線揭露出勞動市場的「道德經濟」,某些職業之所以被保留下來,並非因為AI做不到,而是因為社會不願意讓它去做。換句話說,科技的未來不只取決於演算法的精密度,更取決於人心的界限。這種心理抵抗可能會減緩AI的滲透速度,也可能成為新的社會不平等來源,因為研究發現那些被視為「應保留人性」的職業往往集中在女性與白人比例較高的群體。當AI取代其他產業、卻保留部分「人性職務」時,性別與族群的經濟結構也可能因此重新洗牌。

這場AI浪潮的真實挑戰,也在於如何重新定義「工作的意義」。當演算法可以寫文章、作曲、分析數據、甚至提供心理建議時,人類該如何確立自己的存在價值?或許答案不在抵抗,而在轉化。在許多產業中,AI正以「增能」而非「取代」的方式運作,例如輔助醫師判讀影像、幫助律師整理證據、協助教師設計教材。在這種「人機協作」的新模式下,工作的核心從「完成任務」轉為「創造價值」,人類判斷、同理與創造的能力或許得以提升。

企業的策略選擇將決定AI如何塑造職場。當顧問公司與科技企業開始裁撤無法「再學習」AI技術的員工,這也預示未來的生存關鍵在於「持續學習」。學校教育、職場訓練與政策設計,都必須圍繞「再增能」的思維展開。與其擔心AI奪走工作,不如問我們是否有培養能與AI共生的新型人才?

在歷史的長河裡,每一次技術革命都伴隨恐懼。蒸汽機取代了人力,電腦淘汰了打字員,但新的職業也在廢墟上誕生。AI的出現或許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再定義時刻」,它迫使我們思考,哪些事情值得人親手完成,哪些則可交由機器處理。我們需要的不是拒絕科技,而是讓科技有倫理、有邊界、有方向。

在AI浪潮的推進中,最值得捍衛的或許不是工作本身,而是人類在工作中找到意義與尊嚴的能力。當人類能以更高的智慧設計AI,並以更深的道德規範使用AI,我們才能在AI巨浪之上,不是被捲走,而是學會駕馭。

cc2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