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競賽與人類抉擇|專家論點【張瑞雄】
作者:張瑞雄 台北商業大學前校長/叡揚資訊顧問
今日世界彷彿站在智慧演進的懸崖邊緣,人工智慧不再只是逐步滲透生活的輔助手段,而是成為科技、經濟與地緣政治的主要推力。全球頂尖實驗室正加速推進推理模型、世界模型以及自動化科學研究系統,訓練規模與算力投入屢創新高。這場浪潮的加速,標誌人類正快速逼近一個全新的智能生態邊界,推理模型從「先思考再回答」的演進到分支式思考、強化學習與可驗證成果,展現驚人進展,甚至達到國際數學競賽金牌水準。

人類正在見證一種前所未有的智能躍遷,這不僅是語言與圖像生成能力的提升,更是實作、推理與探索能力的突破。當大型語言模型開始具備「探索世界」的能力、當AI科學家能提出候選藥物並經實驗驗證、當模型能在虛擬世界中學習實體技巧,這意味AI不再是工具,而更像是新型的知識行動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今器已至臻,人類是否已準備好與之共創未來。
科技版圖也正在重新改寫,先前看似縮小的開源與封閉模型差距,再度拉開。即便如此,中國開源社群逆勢崛起,以更靈活的授權、更快速的產品化與更強大的強化學習工具培養出大量開發者社群,讓開源生態真正成為全球競爭的新舞台。不只技術指標亮眼,還展現制度與創新模式的競爭力。對全球科技治理而言,這代表權力分布正更複雜、多極,而且難以管控。
資金與基礎設施正在形成新軸心,推演語言模型與世界模型的算力需求暴漲,能源與供應鏈壓力顯著,甚至影響電網規畫與國家產業方向。跨國主權資本投入AI基礎建設的趨勢及美國「AI優先」政策,顯示此技術競賽已從企業競爭升級為國力角逐。就像當年的蒸汽與電力革命,誰能掌握基礎設施與人才系統,誰就能在未來掌握話語權。
不過智能的突進伴隨不安,推理模型表現隨微小干擾而崩潰的大量實驗提醒我們,這些系統的可靠性仍未達到社會級部署的水準。更具挑戰的是,模型會意識到受監測時行為改變,這種「測試自覺」現象如同人類被觀察時改變行為,讓人擔憂評測與真實表現落差。當AI進入金融、醫療、基礎公共決策等領域,透明與監管的重要性便愈發凸顯。不只是能力躍進,我們更要問能否信任這種智能。
科技倫理與社會制度是否跟上,也攸關未來能否平衡創新與安全。安全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包括生物風險與網路攻擊能力倍增的警示。倘若智能工具能在短時間內突破企業防線或模擬生化研究,這將是前所未有的風險。未來的AI需要「慎獨」能力,既能強大又須克制。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人類社會必須重新審視教育、產業、勞動與倫理架構。若AI能自主探索科研問題、設計材料與藥物、甚至提出數學新定理,那麼教育體系應從知識傳授轉為創造力培養與跨域推理。經濟體需正視技術集中與就業衝擊,避免創造新的數位階級。當「聰明」不再是稀缺能力,真正稀缺的將是價值判斷、道德堅持與社群信任。
在這場智慧躍遷中,我們需要既冷靜又勇敢。冷靜,是因為不被技術奇蹟迷惑,看到其缺陷與風險。勇敢,是因為世界正加速演化,保守等待將只會被動承受結果。人類文明的每一段重大突破都來自這種張力,若用一句話總結,那便是「科技拓寬疆界 道德決定方向」。
AI正帶來新秩序與新不確定,真正的問題不是AI會變成什麼,而是我們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當智能不再是人類獨佔的火焰,人類的價值不在於比誰更快算得準,而在於能否點亮前路,讓科技服務更大的文明使命。只有確立正確方向,人工智慧才不是新的傀儡或主宰,而是攜手開創更深遠世界的夥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