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韌性挑戰!中國稀土管制對半導體業間接影響|專家論點【劉佩真】

作者:劉佩真(台經院產經資料庫總監、APIAA院士)

儘管美中最新談判後,中國對外的稀土管制已將延後一年才會實施,但對岸此舉依舊引發市場對於半導體業間接影響與供應鏈中長期韌性挑戰的討論。也就是中國近期在稀土管制方面有大幅度的擴大與加嚴的動作,即在2025年4月實施的第一波管制基礎上,於10月9日進一步擴大稀土出口管制,將更多稀土元素(如:鈥、鉺、銩、銪、 ytterbium等)納入限制清單。

而中國的近期措施被視為其將稀土主導地位轉化為地緣政治和經濟槓桿的重大舉動,爾後川普總統隨即揚言將對中國輸美產品加徵100%關稅作為反制,並對關鍵軟體實施新的出口管制,顯然稀土管制成為美中貿易戰和技術競爭中新的武器化籌碼。

中美貿易戰195667537 fb link

事實上,稀土是高科技產業(如半導體、電動車、無人機、國防工業)的關鍵材料,中國擴大管制對全球供應鏈的穩定性帶來巨大挑戰,恐導致相關產品成本上升;至於對台灣的影響層面而論,雖然短期內直接衝擊主要在與無人機、電動車相關的高速馬達產業,而半導體產業雖然多依賴歐美與日本供應,但仍可能受到供應鏈的間接波及,或因長臂管轄而需要向北京申請出口許可。

中國對於稀土的管制動作,透過全球半導體設備供應鏈的間接衝擊,這可視為對台灣半導體業最主要的潛在威脅,畢竟如ASML的EUV掃描機等高階設備高度依賴含稀土的永磁體和稀土光學元件,這些材料對於確保奈米級的製程精度至關重要;同時應AMAT、TEL等設備廠在化學機械平坦化、沉積、蝕刻等設備中,也會使用到氧化鈰等稀土材料作為耗材或關鍵零組件;若中國嚴格限制這些稀土材料及其相關技術的出口,恐導致上述國際極等半導體設備廠的交期延遲、維修成本上升,甚至供應鏈的不確定性增加。

上述情況若發生,對於台積電其先進製程與美國擴廠計畫,高度依賴ASML等頂尖設備的及時交付與穩定運作將遭到波及,一旦設備供應或維護受阻,先進製程的時程恐將放緩;況且AI 供應鏈的穩定性也會受到挑戰,係因AI晶片需要仰賴先進製程技術。

整體而言,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重要性不僅展現在其龐大的儲量和產量,更在於其幾乎壟斷的稀土加工和精煉能力,而面對中方對於稀土擁有絕對的管控權,其他國家積極尋求稀土供應鏈的多元化,包括開發新的礦源、投資環保技術和推動稀土回收,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目前進程皆有限;而中國對稀土出口的管制對台灣半導體業的影響,短期內雖然製程材料的直接衝擊可控,但中長期來看,透過關鍵設備供應鏈(如ASML、TEL)造成的間接衝擊和不確定性是最大的風險所在,此凸顯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樞紐必須持續強化供應鏈的韌性,推動多元採購與替代方案,以應對日益升高的地緣政治風險。

畢竟地緣政治風險升高,此管制將是未來美中科技戰中的一個籌碼,加劇全球供應鏈的緊張與不確定性,管制的範圍和嚴格程度隨時可能調整,台灣應有相關的應變措施。除了現階段許多廠商可能已囤積6~12個月的稀土庫存以應對短期風險之外,也應分散採購與國際合作,例如政府與產業正推動與歐洲、日本、澳洲等國家合作,建立多元進口來源的安全網,以降低對單一來源的依賴;同時我國也應積極推動技術開發與回收,鼓勵稀土材料回收與替代技術的研發,以提高供應鏈的韌性。

劉佩真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