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對話】編劇也不敢寫的Google與Windsurf「搶人事件」 為什麼矽谷投資人看到都痛罵?

記者鄧天心/綜合報導

今年7月,矽谷科技圈發生一件連美劇都不敢寫的事件,成立僅四年的AI新創Windsurf在短短72小時內,從即將被OpenAI以30億美元全資收購,變成Google用24億美元與Windsurf簽訂技術授權協議,同時高薪挖走包括CEO Varun Mohan和共同創辦人Douglas Chen在內的核心研發團隊,讓他們加入旗下的DeepMind部門。

1753866601409
Windsurf創辦人跳槽Google,放生團隊遭創投圍剿,引起矽谷投資人不滿。(圖/Windsurf)

延伸閱讀:

【科技對話】拋下金曲女王Ke$ha變身科技創業家 打造App「Smash」致力改變音樂產業

【科技對話】創辦Windsurf到加入Google Varun Mohan如何在AI巨頭競賽中崛起?

【科技對話】被譽為賈伯斯美學接班人 Jony Ive如何顛覆科技設計?

原本OpenAI的交易讓每一位員工都能一起致富,當時,一位Windsurf員工甚至收到朋友的祝賀:「你的身價暴漲了,下次聚會該你請客!」但最後被Google拆分、創辦人棄團隊而去,成為業界醜聞,AI競爭對手Anthropic策略性地撤回了對Windsurf的模型授權,直接衝擊產品品質,微軟作為OpenAI的重要股東,強烈反對收購這個與自家GitHub Copilot直接競爭的對手,最終導致三方無法在技術權限和投資協定上達成共識。

這些變故讓Windsurf近300名員工措手不及,新任CEO Jeff Wang在X平台上提到:「當大家得知OpenAI交易破局,兩位創辦人也已經離開時,整個辦公室的氣氛瞬間凝結,有人為錯失的機會感到憤怒,有人為即將分離的同事感到哀傷,甚至有員工當場落淚。」

從30億美元的全員致富夢想,到核心團隊出走後的前途未卜,對於那些為了股票選擇權而接受較低薪資、日夜加班的早期員工來說,這無疑是最殘酷的背叛,Windsurf競爭對手Replit的CEO Amjad Masad便趁機表示:「這已經徹底打破了矽谷的默契,如果創辦人可以隨時拋下團隊自肥離場,誰還願意為新創賣命?」

所幸,另一家AI新創Cognition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於同週末宣布收購Windsurf的剩餘資產和團隊,雖然具體交易金額未公開,但據知情人士透露,這筆以股票支付的收購案估值約3億美元,但僅為原先OpenAI提案的十分之一。

這件事情不只是內部團隊中有震盪,在矽谷圈也有不少人譴責Windsurf創辦人的行為,傳奇創投家Vinod Khosla在事件爆發後毫不留情地公開批評:「Windsurf的創辦人是最糟糕的例子,他們拋棄團隊、不與員工分享成果,我絕對不會再與這些創辦人合作。」Khosla甚至在X平台上反問:「如果我從這筆交易中賺到10億美元,我會安靜收錢還是為團隊據理力爭?雖然沒有親身經歷,但我相信自己會為留下的夥伴戰鬥到底。」

業界專家將Google對Windsurf的操作手法稱為「shell-qui-hire」(殼式收購),這是一種新興的人才掠奪策略,表面上獲得技術授權和聘用人才,實質上卻是以遠低於市場估值的成本,精準拿到競爭對手的技術和頂尖團隊,同時規避傳統併購可能面臨的反壟斷審查。

這樣的操作可能也將重塑整個創業圈的收購文化,Menlo Ventures的投資人Deedy Das表示:「當你加入一家新創時,期待的是所有人齊心協力、共同決策,但如果創辦人可以隨時為了個人利益拋棄團隊,這會摧毀整個創業文化。」

Windsurf事件暴露了現在創業生態系統中權力分配不均的結構性問題,在激烈的AI人才爭奪戰中,傳統商業道德與短期利益最大化之間的衝突被放大,Google這次雖然成功獲得了技術和頂尖人才,有機會在AI競爭中取得優勢,但從產業發展角度來看,這種可能成為先例,也鼓勵更多大型科技公司用類似手段,壓縮中小型新創的生存空間。

隨著AI產業競爭的日益白熱化,類似Windsurf的案例可能還會再次上演,如何在追求商業成功的同時維護行業倫理,將是決定矽谷創業文化未來走向的關鍵因素,這不僅關乎個別公司的成敗,更攸關整個創新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資料來源:TechCrunchBloombergreuters、The New York TimesCNBC

Loading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