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執法的成效與爭議

記者/周子寧

科技執法範圍再擴大,基隆市警察局在愛三路段設置科技執法設備,11月啟用截至當月30日,共舉發76件因「車輛不停讓行人」造成的違規;台北市環保局根據「士林北投區禁止農業廢棄物露天燃燒專案」也將在本月11日於關渡平原與社子島區域設置空氣品質感測器,配合無人機高空全天候監視。

科技執法因缺乏人性受民眾批評。圖/RF123

警方表示,科技執法以「遏止違規行為,減少意外傷亡」為目的,且為求慎重,每張違規照片會再經人工檢視,以期精準杜絕民眾違法行為。科技執法為近年上路制度,本意為減少不法行為,但仍有不少民眾、業者認為科技執法「無差別開單」的行為不通人性,造成困擾。

更多新聞:英國科技執法  防範駕駛邊開車邊玩手機

科技執法兩面說

科技執法以「遏止違規行為」為出發點,且能降低時間地點的限制、有效減輕警方人力負擔,打造便捷、快速又安全的生活環境。台北市交警大隊於科技執法網站專區中公告科技執法之目的在於「減少交通事故、減少警力耗費、降低員警攔撿風險與降低執法成本」,同時表示機器根據數據的判斷亦可杜絕駕駛人違規僥倖心態。

科技執法杜絕僥倖心態,但「0灰色地帶」讓許多民眾、業者無法接受。今年五月發生一起救護車受困車陣卻無車禮讓的事件,起因正是科技執法;根據媒體報導,當時前方路口亮紅燈,附近立著科技執法告示牌,如果為禮讓救護車而往前移動恐吃罰單,才造成無車禮讓的窘況。類似爭議也發生於街邊店家,不少業者反應顧客臨停消費、供應商貨車卸貨等行為,以往警方多為勸導處理,但受科技執法取締後只能挨罰單,生意大受影響。

科技執法的原理與種類

科技執法上路後的評價兩極,原因與科技執法運作原理大有關係。科技執法是使用各種偵測器具如紅外線、攝影機或是麥克風來監測環境,並結合電腦AI辨識各目標物件的行徑位置、動作與時間等,自動判斷出違規行為或路徑。機器檢測器擁有人力識別無法做到的準確度與判斷速度,但缺乏人性的判斷與同理心,也造成科技執法「有效卻無法服眾」的狀況。

而現行的科技執法種類繁多,除大眾熟悉的區間測速外,違規停車、違規迴轉、闖紅燈、未依標誌標線行駛、未保持路口淨空、高架橋違規行駛、車輛不禮讓行人或行人違規等行為皆在科技執法範圍。針對環保方面,也有專門偵測環境汙染違法行為的檢測器,積極減少工廠超量排放、民眾違規燃燒廢棄物等行為。

儘管科技執法現階段頗有爭議,但隨著AI辨識能力逐步升級,未來科技執法範圍增加的同時,有望在人性化考量下優化設置,如:訓練AI辨識救護車、消防車、警備車等優先通行車輛。此類人性化設置可減少員警從後端費時審查,避免本末倒置造成警力負擔,也讓科技執法更近民心。

瀏覽 7,21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