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分識別和存取權管理 抓住未來趨勢的重要考量

編譯/Cynthia

隨著數位工作環境和市場的蓬勃發展,身分識別和存取權管理(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IAM)已成為每家企業不可或缺的要素。IAM涵蓋了用於監控和控制對公司數位資源的存取的各種流程和技術,包括網路、應用程式以及組織和使用者數據。本文將這18個IAM趨勢分為三大類,以助您更深入了解並應對未來的挑戰。

隨著數位工作環境和市場的蓬勃發展,身分識別和存取權管理(Identity and Access Management,IAM)已成為每家企業不可或缺的要素。(圖/123RF)

身分驗證與存取控制,強固企業防線

在這一部分,我們深入研究身分驗證新趨勢,如無密碼驗證和動態存取控制,以確保企業防範未授權存取和提高安全性。

更多新聞:微軟發布Microsoft Azure新身分識別 全面保護數位資產

1、無密碼身分驗證:未來將見證無密碼驗證的興起,如使用密鑰。傳統的多因子工具通常要求用戶使用第三方應用程式或購買額外的硬體,但支援密鑰的廠商將推動遠離不安全密碼的趨勢。

2、動態存取控制:目前的存取管理技術依賴於靜態權限,這可能使即使有一個身分被破解,也會引發重大災難。大多數攻擊現在都利用了身分,因此企業需要動態存取控制來防禦這項威脅。

3、可調整的存取管理:隨著遠距工作的普及,企業需要根據員工的工作地點和使用的設備來調整存取管理,以應對不同的業務環境。

4、特權存取問題:確保僅有授權的個人或系統可以訪問敏感資源,以防範特權存取問題,這是身分驗證與存取控制的關鍵議題。

安全標準和合規性,確保合法經營

這裡探討了應對雲端部署、反洗錢標準和零信任架構等安全標準和合規性的關鍵性策略,確保企業合法經營並防範潛在威脅。

1、雲端部署標準:多雲和混合部署已經增加了管理複雜性,尤其是在存取控制政策方面。組織和企業正在制定標準,以應對這些問題,這將在未來幾年改善存取系統的互通性。

2、認識您的客戶和反洗錢標準:過去,認識您的客戶和反洗錢法規主要關注金融機構和政府機構,但它們已經成為企業身分和存取管理的新興趨勢。這些標準的需求,以防止釣魚和勒索軟體攻擊,最近由MGM網路攻擊和Caesars的身分安全事件再次顯示出來。

3、零信任架構:傳統安全架構已經過時,現在的趨勢是零信任架構。這種架構不再假設內部或外部網路上的任何人都是可信的,它通過不斷驗證使用者和設備,使攻擊者難以在網路內移動。

4、AI驅動的行為分析:AI的應用使平台能夠識別並標識典型用戶行為或存取趨勢中的偏差,這為潛在的安全漏洞提供了警報。即使登錄詳細訊息落入駭客手中,不尋常的活動也可以被迅速檢測和阻止。

5、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身分與存取管理中的一個新興趨勢是加強物聯網設備的網路安全性,因為現在我們日常使用的大部分東西都是物聯網設備。如果企業和消費者想要減少風險並保護敏感數據,他們需要仔細考慮他們的電視、智慧手錶和其他高科技電子設備的安全性。

6、網路保險風險管理:在確保符合安全標準和合規性的情況下,有效管理網路保險風險,以確保組織在數位環境中的運作是安全且符合法規。

新技術和威脅,迎接數位未來

在這個部分,我們研究生成式人工智慧、物聯網設備的安全性,以及指紋掃描等新技術,深入了解它們如何塑造未來的身分與存取管理環境,並提供更多創新保護方案。

1、生成式人工智慧:駭客現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對身分管理產生更大的影響,這讓駭客更容易且成本較低,並且造成最小的不便,以冒充他人身份。

2、非人類身分辨識:隨著物聯網的擴大,管理機器、應用程式和算法的身分和存取權限變得和管理人類身分一樣重要。

3、指紋掃描:指紋交易對於IAM來說是一種強大的技術工具,它可以通過提高產品的安全性和使用便捷性來改進整個行業。

4、整合性身分識別:最大的趨勢之一是整合性身分識別的出現,這種身分方法使用戶和客戶能夠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任何地方」的模型中輕鬆訪問服務和系統。

5、數位身分:使用區塊鏈技術建立線上數位身分是IAM的新興趨勢,它允許人們在串流、玩遊戲和參加視訊會議時擁有數位身分。

6、去中心化身分連結裝置:分散身分的連接設備將改變我們與智能機器互動的方式,這將帶來一個全新的事物經濟。

7、複雜性增加帶來的額外弱點:隨著系統複雜度增加,新技術和威脅不斷浮現,可能產生額外的弱點,使得安全性面臨挑戰。

8、數位身分:在新技術和威脅的層面,數位身分的管理變得更加複雜,需要有效的身分驗證和控制措施,以確保數位身分的安全性。

數位時代的企業必備

綜合而言,身分與存取管理的演進不僅是企業數位安全的保證,更是適應快速變化的數位環境的必然之舉。透過強化身分驗證、遵守安全標準和合規性、並善用新技術,企業能夠建立一個安全、合法且具備彈性的數位基礎架構。這不僅有助於防範潛在威脅,更能夠確保企業在競爭激烈的數位時代中持續保持領先地位。

資料來源:Forbes

瀏覽 79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