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涯領航】誰說經濟系不能進科技業?掌握4項特質也能脫穎而出
媒體中心/台北報導
隨著數位經濟浪潮席捲全球,科技業對於人才的需求不再僅限於傳統的理工科系。擁有紮實邏輯思維與數據分析基礎的經濟系學生,正憑藉其獨特的視角與優勢,成為科技產業中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若能掌握科技業需要的特質,在畢業前做足準備,並凸顯自身經濟學背景的優勢,也完全有機會在非理工科背景的應徵者中脫穎而出。

畢業前奠定科技轉型的基石
科技公司除了重視技術能力,也越來越重視「分析思維」、「數據能力」與「跨域溝通能力」,有越來越多科技公司聘請經濟背景人才來處理平台設計、策略定價與市場模式分析。因此,經濟系畢業生若想進入科技業,可先養成4項核心特質。
- 數據思維/分析能力:能從資料中找出規律、推論原因、給出建議。
- 技術/工具意識:雖不須成為工程師,但對程式語言(如 SQL、Python)、視覺化工具、資料整理有基本認知。
- 溝通與商業理解:了解「為什麼做這件事」背後的商業邏輯,並能對非技術團隊溝通清楚。經濟學的訓練在這方面就是優勢。
- 自主學習工具/證照:即便沒有理工背景,也可透過MOOC 、線上課程學習SQL、資料視覺化工具、Python等,展現主動學習與技術意圖。
跨領域學習與專案經驗累積
充分利用大學資源進行「跨領域學習」,是縮短轉型期最直接的方式。像是跨系學習資訊科學/工程學系的基礎程式設計、演算法、資料結構等課程;管理學系/資管系的專案管理、產品開發流程、數據分析與決策;統計學系的機器學習入門、高等計量經濟學(側重實證與應用)等。
在實戰經驗方面,建議經濟系學生可以多爭取進入科技公司實習,或是參加黑客松(Hackathon)或校內外數據分析競賽,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問題,並在履歷上呈現具體的專案成果,能讓競爭力遠超僅有學術成績的同儕。
經濟系獨有優勢:非理工人才的強大武器
不過,如果在畢業前未進行特別準備,經濟系背景仍擁有在科技業發光的獨特優勢。科技公司不僅需要技術專家,更需要能夠理解市場、分析商業模式和預測宏觀趨勢的人才。
- 卓越的邏輯思維與模型構建能力:經濟學訓練核心是建構模型、進行假設、分析變數間的因果關係。這項能力在可以充分展現在「產品經理(PM)」的職位上,分析市場需求、評估產品效益、預測用戶行為和定價策略,從而制定出符合商業邏輯的產品藍圖。「策略分析師」也可以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分析海量數據,評估新產品或市場策略帶來的經濟影響(如A/B Test效果),優化資源配置。
- 掌握供需與市場機制的洞察力:科技產品的成功,取決於其商業模式的健全。經濟系畢業生對市場供需、競爭策略、網路效應、平台經濟等概念有深刻理解,能從更宏觀的角度為公司決策提供支持。像是市場行銷/營運等職位,能夠分析價格彈性、制定收益管理(Yield Management)策略,並優化資源配置,確保商業目標的達成。
1111人力銀行策略長劉政宏表示,經濟系畢業生進入科技業並非遙不可及,關鍵在於是否能掌握數據思維、補足技術意識,並且凸顯自己「經濟學+商業邏輯」的獨特優勢。「只要在畢業前做好跨域課程選修、實作或自主學習,或即便準備較少,也能透過經濟系自身的訓練來定位出強而有力的競爭優勢,讓自己在非理工背景、想進科技業的群體中脫穎而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