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麼樣的鳥?從鳥類行為看工程人才類型與科技產業生態系|專家論點【郭啟全】

作者:郭啟全(明志科技大學 機械工程系暨機械與機電工程研究所 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智慧醫療研究中心 教授、長庚大學 機械工程學系 合聘教授、明志科技大學 可靠度工程研究中心 教授)

109
你是什麼樣的鳥?(圖/郭啟全提供)

「早起的鳥兒有蟲吃」是以自然界作為比喻,易於理解與記憶,象徵搶先掌握趨勢與佈局科技先機,與科技島強調的創新思維、時間敏感與前瞻行動高度契合。筆者常以「你是什麼樣的鳥?」作為課堂開場提問,引導學生思考個人特質與未來職涯的契合方向,如圖1所示。此問題表面看似輕鬆,實則引導學生反思其在工程人才生態系中所扮演的角色。

鳥類作為自然界中多樣性與適應力的象徵,廣泛分布於全球各類型棲地,從熱帶雨林到寒帶冰原皆可見其身影。根據目前的鳥類分類統計,全球約有一萬一千種已知道的鳥類。鳥類為適應不同環境條件與生存挑戰,發展出各具特色的飛行能力、覓食策略與社群行為,這種高度的生態適應性與分工模式,正巧可作為理解工程科技人才多元類型與產業系統運作之隱喻模型。例如,有一些人如鷹般目光銳利、擅長高空策略規劃;有一些人則似啄木鳥,專注細節、鍥而不捨地解決技術難題;又或如蜂鳥般反應靈敏,擅長跨領域協作與創新。然而,筆者於研究生例行會議中,常常提醒師徒制學生與新進研究生要當「早鳥與笨鳥」,意即以穩定耕耘、持續學習為自我成長的核心策略。

若以實際鳥類象徵,可視為鴨子、雞或企鵝這類非高空飛行型鳥類的代表。雖然牠們外型平凡、不善飛行,卻各具堅韌特質。鴨子能水陸空三棲,象徵具備跨場域適應能力;雞雖生活範圍有限,但在特定系統中發揮穩定功能;企鵝則展現出群體合作與嚴酷環境中的存活策略。在今日快速演化的科技產業環境中,單一型態的人才已難以因應多變挑戰,需仰賴如生態系般多樣、互補的人才組合與協作模式。透過鳥類隱喻,我們不僅可認識個體在技術發展路徑上的差異,也能理解在團隊合作、組織文化乃至整體產業系統中的角色定位與互動關係。未來科技生態系的健全發展,亦仰賴對人才多樣性的認識與尊重,以及對不同特質個體的適性引導與策略運用。

整體而言,工程與科技人才可類比為不同鳥類行為與生態特徵之化身,進行系統性分類。此一多元化的人才類型分布,正呼應了「行行出狀元」的價值觀,於科技產業生態系中,每一種角色皆具有其不可取代之功能與發展潛力,只要能適得其所,善用專長,即可在各自領域中脫穎而出,成為支撐產業持續創新的關鍵力量。

Loading

在 Google News 上追蹤我們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