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端&後端]工程師常犯的錯誤

文/林鼎淵

筆者跟擔任 Tech Lead 的朋友聊天時,發現在幫新人 Code Review、Code Refactoring、Bug Fixing 時遇到了許多類似的問題,針對這個部分我安排了 3 篇文章做講解,今天這篇文章我挑選了幾個工程師常犯的錯誤來分享。

➤ 保留太多無用的 console.log

為了追蹤資料流向,我們會用 console.log 來確認程式是否依照我們的想法在執行;但有不少人只會一直增加新的 console.log,而不把已經不需要的 console.log 給移除。

➤ 沒有註明輸出的 console.log 要做什麼事

筆者曾在按下 F12 開啟開發人員工具幫人 debug 時,看到 Console 這個分頁下印出一堆 API 回傳的 response data,但命名完全一樣都叫「result」,這樣我完全無法知道這些 result 是由哪個 API 回傳的QQ

不然就是很多意義不明只有自己才知道是什麼意思的 console.log(這類型的往往一個月後連本人都不知道在做什麼…)

➤ 忽視 Console 吐出的警告、錯誤

有些網頁看似運行的很正常,但在按下 F12 開啟開發人員工具後,你會看到一排讓人血壓上升的紅色 Error Message,如果沒有及時處理遲早有一天會業力引爆的。

➤ 不同函式共用「命名相同的全域變數」

像是 Vue 框架下用來儲存變數資訊的 「Vuex」,裡面 State 的資訊是可以在多個頁面共同使用,下面舉例幾個不夠謹慎會造成的問題:

  • 如果在 loading 資料前沒有清空先前的 state 資訊,會導致進入頁面時會閃現上一次進入的資料。
  • 如果把第幾頁(page)、分頁筆數(per-page)這些參數在多個頁面共用,那你就會看到有些頁面明明是第一次進入,卻跳轉到其他頁數。

➤ 大量存取不必要的 API

這裡舉出兩個常見的例子:

  • 登入後就「一次呼叫所有的 API」,但許多 API 回傳的資料可能使用者根本還用不到。

這邊提醒一下,適當的「預載」可以增加使用者體驗,但如果在系統首頁就全部載入,除了會消耗使用者的資源外,一旦大量使用者同時上線,對伺服器端會造成很大的壓力。

  • 有些搜尋功能會隨著使用者填入的文字去呼叫 API 來即時顯示搜尋結果或是建議關鍵字(ex:Google),但如果沒有把呼叫 API 的時間間隔設定好(debounceTime),使用者又不停更改搜尋列文字,那就會呼叫非常多不必要的 API。

➤ 將用不到程式碼註解而非刪除

在開發階段有時會想到很多的解決方案,因為不確定哪個效能較高,所以就把每個演算法實現出來。

但有些人在決定使用某個解決方案後,依舊沒把其他的方案刪除,這樣的做法容易造成未來維護的困難度。

➤ 沒寫註解,或是寫沒有意義的註解

雖然有神人說過:最好的註解就是程式碼本身

但我想:「絕大多數的人都難以到達這個境界,所以要乖乖地寫註解XD」

像是上面這段 Code,我們可以知道 mode 這個變數應該是應用在某個狀態的判斷上;但具體在哪個地方使用、總共有哪些狀態、各自代表什麼意義,在沒有註解的狀態下只能一行一行的閱讀,沒辦法第一時間理解程式。

註解的好處

  1. 交代前因後果:為什麼這樣寫?遇到了什麼困難?解決了什麼問題?
  2. 作為文件說明:有些技術是需要被學習後才能夠看得懂的(ex:引入的模組、套件),你的註解能讓他快速理解這些工具怎麼使用

請不要有註解如下

  1. 毫無意義的牢騷(ex:我好崩潰啊,這段程式我寫了一個禮拜…)
  2. 把註解當成版本控制(ex:2020/08/23 完成此函式)
  3. 說明這段程式是誰寫的(簽名檔)
  4. 把舊的程式碼註解起來怕以後會用到(但通常再也不會用到,而且這個問題用版控就能解決)

➤ Copy & Paste 後,Function、Variable 命名沒有改

如果寫專案時發現之前做過類似的功能,我們會複製過來再做微調,以此加快開發的速度。

但請修改 Function、Variable 命名!這不會花你太多時間,但在未來當你需要維護專案時,你會感謝現在的自己。

筆者之前曾在幫忙 Debug 時,於A系統裡面看到一堆B系統的命名,當下還以為自己開錯專案了…

➤ 沒有寫 try catch

程式在缺乏 try-catch 的機制下是非常脆弱的,只要發生例外事件就容易崩潰。

如果你直接假定 API 只會回傳正確的資訊,而沒有撰寫 try-catch 去捕捉可能的 400、500 系列錯誤,就很可能導致系統許多行為錯誤如:

  1. 跳轉到無權限的頁面
  2. 程式進入無限迴圈
  3. 瘋狂 Call 某隻 API 直到變成 429 錯誤(Too Many Requests)

➤ 在他人協助下完成功能後,沒有真正了解原理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是樂於幫助別人解決問題的,但同時也相信,沒有人希望再次被「相同的問題」打擾。

我這邊強烈建議請他人協助問題前,先 commit 一版,這樣無論對方成功還是失敗,你都有一個記錄在。

如果對方成功解決這個問題,一定找時間回到當時 commit 的那版,用自己的邏輯把功能完成;請記住,別人完成的任務不會自動成為你的知識。

➤ 沒有做 Refactoring

演算法相關的 Refactor 有一定的難度,但有一些很基礎的 Refactor 我認為是有必要的,像是變數命名這一塊。

我們先來看一個不好的範例:

上面這個是要取得回傳的「最後一筆」資料做邏輯處理,但是全部都使用「result[result.length -1]」來表示,相信大家都會看得有點眼花。

下面我們做個簡單的 Refactor,看起來就會舒服很多:

➤ 詢問別人前沒有自己嘗試

有些人在遇到問題時沒有先從網路找資料,而是遇到問題先問同事、前輩。

儘管這樣可以最快速得到解答,但卻少了很多自我思考的部分,長期來講對工程師職涯是非常不健康的。

➤ 詢問的問題不夠精確

有時會收到主旨模糊的問題,像是:「這個搜尋功能常常會 fail,可以幫我看看嗎?」

如果可以,收到問題的人會希望問題敘述微調一下:「在人資系統中,我如果在職員列表頁面的搜尋條件中加入部門篩選,會發現搜尋出的結果不合預期,有時會找出其他部門的人員,可以幫我看一下是不是資料庫語法錯誤呢?」

結構為:哪個系統->哪個頁面->你調整了哪些參數->錯誤結果為何->初步判定錯誤來源

➤ 管理者權限與使用者權限混在一起

很多系統都會分成前台(一般使用者)以及後台(管理者),有時後端為了增加程式共用率,而讓他們使用同一隻 API 存取資料,如果權限有設計好那沒問題,但如果沒設計好可能就出大包了。

以人資系統來說,假設有一隻 API 是用來存取個人資訊的,API 格式為:「users/{user}」

假使把這隻 API 共用,一般使用者透過修改中間的「user id」就有可能看到其他人的隱私資訊,這在資訊安全上是非常危險的。

因此建議將一般使用者與管理者的 API 切割清楚,避免讓使用者看到權限外的資料。

筆者曾經犯過文章中許多錯誤,沒有人一開始就是強者,但至少要走在變強的道路上。

本文由 林鼎淵 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瀏覽 2,84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