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孔不入「塑」蝕智能、免疫、神經系統  專家廖健森提「六大自保」原則

記者/林育如

塑化劑(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為一種環境荷爾蒙,有類似女性荷爾蒙的作用。根據研究,若長期大量暴露,可能增加乳癌、子宮內膜癌等風險。長期投入塑化劑議題研究的義守大學醫學科學與生物科技學系系主任廖健森憂心指出,塑化劑對人體五大危害。

長期投入塑化劑議題研究的義守大學醫學科學與生物科技學系系主任廖健森(右一)。圖:廖健森主任提供

廖健森直指,這當中包含人體「智能」、「生殖」、「免疫」、「神經」、「呼吸系統」。有研究報導指出,一些塑化劑,例如部分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合物型的塑化劑,被認為長期暴露,會降低人類的智能。部分塑化劑經研究證實,與生殖系統異常有關,可能影響男性與女性的生育能力,包括男性精蟲數量減少、精蟲活動力降低、女童性早熟等。

義守大學醫學科學與生物科技學系系主任廖健森。圖:廖健森主任提供

不僅於此,部分研究報導指出,長期暴露於某些塑化劑可能對免疫系統產生不良影響,使人更容易受到感染或發生過敏反應;甚至某些塑化劑被認為可能與神經系統的發育和功能有關,可能對兒童的神經行為產生負面影響。有些塑化劑亦可能釋放揮發性有機化合物,對呼吸系統會造成一定的刺激與影響。

更多新聞:無所不在 嚴「塑」看待!義守大學廖健森主任:「六大類產品」潛藏塑化劑危機

塑化劑不單影響人體健康,還會隨著塑膠製品的廢棄進入水體、土壤之中,或者在使用添加有塑化劑的室內建材時,部分具有輕度揮發性的塑化劑,亦會被釋放到室內空氣中。各種內含塑化劑的塑膠製品進入你我日常生活之中,在生態鏈中進行生物累積與生物放大作用,影響生態系統的平衡,並最終對人類產生潛在風險。

塑化劑造成青江菜(左)葉片黃化小白菜(右)葉片白化廖健森研究成果。圖:廖健森主任拍攝/提供

台灣人體內的塑膠含量偏高,原因可能來自台灣人的生活飲食習慣。廖健森提出以下六大方法,以避免接觸到塑化劑:

一、使用玻璃、陶瓷或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產品:選擇使用玻璃、陶瓷或標示為不含塑化劑的塑膠產品,以減少暴露風險。

二、避免使用含有塑化劑的包裝材料:嘗試選擇使用紙類或其他不含塑化劑的包裝製品,減少接觸食品包裝中的塑化劑。

三、避免過度加熱食品:高溫會加速塑化劑的釋放,因此要儘量避免在塑化劑可能存在的容器中加熱或微波食物。

四、定期通風室內空氣:通風有助於減少室內空氣中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濃度,進而減少暴露風險。

五、注意產品標籤:注意購物時的產品標籤,尋找標示為不含塑化劑或使用環保材料的產品。

六、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產品:避免使用過多一次性塑膠製品,例如塑膠袋、飲料杯等,以減少對環境的負擔。

為減少這些潛在風險,許多國家已經採取了相應的法規和監管措施,限制或禁止身為消費者及使用者的我們也應該建立正確觀念,才能享受到產品帶來的便利同時,不會因錯誤使用/誤用而傷害到自身健康,或對環境造成傷害。

瀏覽 37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