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向下扎根/面對AI時代 張盈霏:培養學生實戰思維與應用力
記者林育如/台北報導
隨著輝達(NVIDIA)在台灣擴大徵才,勢必引發新一波科技人才大遷徙,並進一步加劇各產業的人才短缺問題。面對這股趨勢,1111人力銀行洞察產業未來需求,攜手《科技島》及財團法人AI人工智慧學院,三方聯手於7月10日舉辦「解決科技人才荒 如何向下扎根?」AI線上論壇,呼籲各界正視AI應用與科技人才的深耕培育,並共同打造台灣成為AI人才重鎮。百齡高中校長張盈霏表示,在AI時代,學校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機會、創造環境,讓學子們擁有學習的資源,人人都有機會成功。

AI專班邁入第四屆 高中自主學習全面啟動
高中生平日課業繁重,如何在升學壓力之餘培養科技人才,確實是挑戰。張盈霏指出,我們相信提早接觸、循序漸進是關鍵。百齡高中自110學年度起開設AI專班,至今已邁入第四屆,持續深化AI教育,並獲得台北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張盈霏說明,學校在高一階段即將AI融入自主學習課程,讓學生接觸AI應用、APP操作等基礎知識。下學期則透過探究式學習和問題導向任務,引導學生不只是使用AI,更學會思考與應用。
對AI有高度興趣的學生,還能透過書面篩選進入每週六開設的AI專班,課程由大學教授與業界專家共同授課,從AI概論、機器人操作到基礎程式設計,讓學生在「做中學」,激發探索動機與實作能力。進入高二後,學生則進行定向專題研究,逐步深化AI應用能力,從基礎到實務,為未來升學及職涯奠定紮實基礎。
AI應用從指令開始 培養學生實戰思維與創意表達
在學生AI學習方面,張盈霏指出,學校積極推動相關課程,同時也與企業、政府資源合作,提升學生的AI應用能力。台北市政府提供多項支持,例如在寒假期間辦理AI主題營隊,讓學生透過實作體驗,從第一線教學開始學習如何收集文本資料,並運用AI工具進行整理與分析。
張盈霏強調,許多學生對AI的認知仍停留在「生成階段」,然而AI的應用關鍵在於「如何下指令」。只有給予正確、精準、有感覺的指令,才能優化AI生成的媒材,真正提升學習效率與成果。營隊中除了指令應用學習,還結合繪畫、藝術、音樂等領域,透過AI協助學生實現創意表達。例如,教學生運用AI生成視覺風格、配樂或填詞等,讓AI成為創作的得力助手。
今年寒假針對台北市高中職學生開設的AI營隊,報名一開放即「秒殺」,顯示學生與家長對AI學習的高度重視。張盈霏提到,優質師資是營隊成功的關鍵,除了學校資訊、數學等熱情自學的老師,還邀請淡江、東吳大學的研究生加入教學行列。此外,學生也有機會到大同大學電機系及企業現場進行實務操作,提升實戰經驗。
延伸閱讀:
科技向下扎根/從人才大戰走向彼此共好 李宗翰:AI+SDGs使科技與永續雙贏
科技向下扎根/人才培育應從法制面出發 葛如鈞盼政府盡快推動「AI基本法」
科技向下扎根/孫大千:台灣想成為AI軟體大國 教育是首要第一步
跨界中介平台整合 校園與產業資源銜接AI教育落差
然而她也指出,目前學校與業界在推動AI教育上仍存在「節奏落差」與「資源不足」。學校受限於課綱與師資,而企業則對學生的學習起點不夠了解,雙方缺乏有效銜接。
因此,張盈霏建議,可設計一個跨界「中介平台」,讓業界、企業、大學與高中能共同設計專題,進行資源整合與節奏協調,縮短學用落差,協助學生從學校走向產業,真正達到AI教育與實務接軌的目標。
對政府的期許:強化課綱教材 注重AI倫理與素養
張盈霏也特別提出對政府的期許,強調AI教育不僅要學技術,更要重視倫理與素養的培養。台北市政府目前已為高中、國中、小學編制AI倫理素養教材。除引導學生了解「AI該怎麼用、什麼時候可以用、什麼不能用」,強化學生正確使用AI的觀念,唯有避免對AI的依賴與錯用,才能讓學習真正扎根、成為真材實料的實力。
她指出,學校除了教導AI應用能力,更要讓學生具備辨別真偽、理解AI背後的倫理原則,才能真正培養出具備AI素養的新世代人才。未來期盼政府能在課綱設計上進一步加強AI倫理、媒體素養、資訊判讀等內容,讓AI教育不只「會用」,更用得正確、用得負責。
再強的AI 也需要人類軟實力來引領
張盈霏表示,我常常提醒學生,未來走入職場,企業永遠會選擇「真正有實力的人」。這份實力,一方面是來自學校所學的硬實力,另一方面則是與人相處、溝通協作的軟實力。
AI再怎麼強大,它依然需要人類的軟實力、高階思維與管理能力來引導與應用。而學校在這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提供機會、創造環境,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接觸到新科技、擁有學習的資源,人人都有機會成功。
瀏覽 14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