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職場人士的AI學習實戰指南|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作者:鄭緯筌(專欄作家,「臺灣電子商務暨創業聯誼會」共同創辦人,前「APP01」網站總監、《風傳媒》產品總監和《數位時代》雜誌主編)

甫開春,許多震撼性的新聞就充斥眼前,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對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開徵關稅,引起一陣譁然。另外,藝人大S的意外病逝也令人不捨。不只是這些層面的消息,當前全球職場也正在經歷一場技術變革浪潮。根據晨曦諮詢公司(Morning Consult)與洛佩茲研究公司(Lopez Research)合作,對2,400多名IT決策者所進行的調查研究,結果顯示,85%的受訪者表示在執行2024年人工智慧(AI)策略方面取得了進展,近一半(47%)的受訪者已經從 AI 投資中看到了積極的投資回報。

開春的第一篇專欄將教大家如何有效學習AI技術,並將其融入日常工作流程。
開春的第一篇專欄將教大家如何有效學習AI技術,並將其融入日常工作流程。(示意圖/123RF)

耐人尋味的是儘管各企業採用 AI的比例節節高升,然而,仍有超過六成的職場人士對 AI 持觀望態度,認為其與自身工作無關。這種認知上的隔閡,不僅影響個人職場競爭力,也限制了組織在數位轉型中的效率提升空間。

延伸閱讀:2025年職場的新運動:讓AI成為你的最佳助手|專家論點【鄭緯筌Vista】

在這樣的背景下,掌握 AI 已經不僅僅是技術愛好者的專利,而成為每位職場人士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如何有效學習AI技術,並將其融入日常工作流程?在開春的第一篇專欄,我將透過破除迷思、構建能力模型、實戰案例分享和策略建議等層面,幫助職場人士從認知走向實踐,實現個人及企業的雙贏。

一、破除 AI 學習迷思:職場應用的關鍵認知轉型

雖然這幾年下來,大家已經很習慣在各種場合看到 AI。但是,不少的職場人士仍對 AI 存在諸多誤解,最常見的三大迷思包括:學習門檻高、AI 會取代工作、以及學習耗時冗長。然而,隨著各種 AI 技術和工具的快速迭代,這些迷思正在逐漸被打破。

1.迷思一:AI需要程式設計能力

多數人誤以為學習AI很困難,必須先精通某些程式語言。事實上,現代 AI 工具愈來愈偏向以自然語言的提示詞,除了大家所熟知的 ChatGPT 之外,以Notion AI為例,使用者僅需以普通語句描述需求,這款工具便能快速生成會議記錄或企劃書。這種設計讓非技術背景的職場人士,也能快速上手,運用AI輔助完成繁瑣任務。好比我的老友永錫老師,最近就使用 Notion AI 規劃出時間管理的九宮格,是不是很有趣呢?

2.迷思二:AI 會取代人類工作

許多人對 AI 的態度充滿防範,認為它是取代工作的威脅。然而根據知名顧問諮詢公司麥肯錫的研究,實際上,能夠熟練使用 AI 的人,往往能更高效地完成任務、提升產能,進而在職場中更受重視。迎接嶄新的金蛇年,是時候將 AI 視為一個智慧助理,而不是一個競爭者,才是正確的心態。

3.迷思三:學習需要大量時間

傳統技術的學習曲線常讓人卻步,但 AI 工具的模組化和直覺性操作正在改變這件事情。例如,根據美國微軟公司的研究顯示,透過短期的提示詞(Prompt)工程訓練,一般員工在僅僅幾小時內,就能顯著提升文案撰寫效率。這證明了即便是在繁忙的職場環境下,也能以高效的方式掌握 AI 應用。

這一點我特別有感觸,以往我曾在許多企業、公部門講授文案寫作技巧,但是講了半天,很多人還是寫不出來。如今有了 AI 協助,很多人可以開始寫出至少能夠達到及格水準以上的文案。

在新的年度,建議大家要盡快破除這些迷思!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AI 學習的重點不在於技術的深度,而在於將工具應用於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職場 AI 能力建構的四階段模型

為幫助職場人士有效建立 AI 能力,我提出四階段模型,幫助大家從基礎認知到深度應用,循序漸進地完成學習目標。

1.階段一:認知覺醒

首先,告訴自己別害怕!如果有興趣想要擁抱 AI ,應該專注於了解 AI 的基本運作邏輯,每天可以花幾分鐘來試著跟它「對話」。例如,使用 ChatGPT 或 Perplexity.ai,試著每天花幾分鐘與 AI 進行互動,從簡單的問答開始,逐漸深入到讓AI解釋它的分析過程。此階段的重點是熟悉自然語言指令,並了解如何讓 AI 生成結構化的結果。

2.階段二:專業賦能

在熟悉基本操作後,下一步是將 AI 技術融入到具體的職場工作中。舉例來說,如果你是一位保險業務員,可以試著用 AI 開發一套保費試算表,熟悉相關操作之後,可以透過串接 Power BI 等軟體來生成報表,進而大幅降低人工錯誤率。這一階段的核心是找到與自己專業領域相關的 AI 應用場景,並建立基礎的自動化流程。再舉一個例子,我有位中醫師朋友告訴我,他正透過 Cursor 這套工具來學習如何設計一套看診軟體,是不是很神奇?

3.階段三:創新融合

當你能夠熟練使用AI工具完成日常任務後,可以進一步將AI應用到創新流程中。例如,市場行銷人員可以結合相關軟體進行社群分析,使用 DALL-E 生成情境圖片,並透過 AdCreative.ai 自動生成多版本廣告素材。此階段的目的是探索跨模態應用,形成AI接力工作流。去年,我曾寫過幾篇有關 AI 與圖書出版產業合作的論文,就觸及了這方面的可能性。

4.階段四:策略重塑

最後,職場人士需要從策略高度來審視自己的AI能力,並設計長期的學習與應用計畫。例如,建立個人的靈感或知識庫,將平日的工作記錄整理為可隨時檢索的數據資源;或是訓練專屬的行業AI助手,為未來的職涯發展做好準備。

當然,本文所提到的四階段模型並非一成不變,每個階段的學習和應用深度,應隨著個人工作需求和職場變化不斷調整。

三、五大領域AI實戰藍圖

為了更具體地展現AI在職場中的價值,大家可以思考如何將其整合到你的工作領域之中,並據此打造出一份實戰應用藍圖:

1.數位行銷

數位行銷已成為AI應用的熱門領域之一。借助 HubSpot AI、Phrasee 等工具,可以實現數據驅動的個性化行銷策略,從文案優化到客戶旅程預測,皆可透過AI技術大幅提高效率。

2.產品開發

在產品開發的範疇中,AI能夠加速設計和測試流程。例如,很多設計師和產品經理都用過的 Figma ,如今加入了AI功能,可以根據用戶行為數據自動建議改版方向,大幅縮短設計週期。透過 AI 的輔助,開發團隊可以更快地推出市場適應性高的產品。

3.人力資源

人力資源部門利用AI工具進行智能化人才管理已不再是未來式。從 HireVue 的面試分析,到 Glint 的員工情緒預測,AI 在提升招募效率、降低離職率方面發揮了顯著作用。

4.財務管理

AI在財務管理中的應用,同樣日益普及。舉例來說,德勤使用 NLP 技術分析合約,將合約審查工時縮減 90%。透過動態風險評估和異常交易檢測,企業可以更精確地管理財務風險。

5.教育培訓

可汗學院推出的 AI 家教功能,根據學生的錯誤類型量身打造解題策略,使學習過程更加個性化。這些應用展示了 AI 在教育領域的廣泛潛力,尤其是在提升學生學習效果方面。另外,Mini Course Generator 也導入 AI 功能,讓講師可以輸入提示詞來快速產製線上課程。

四、打造個人AI競爭優勢的三大策略

面對日益普及的AI工具和技術,如何在職場中脫穎而出?現在,我想給大家提供以下三個關鍵策略:

1.建立「AI+」複合技能樹

單純了解 AI 是什麼,這樣並不足夠。職場人士需要將 AI 能力與自身專業技能相結合,方能形成複合型競爭力。例如,每月完成一個結合 AI 技術的專案,並定期發表應用成果,樹立內部專家形象。

2.設計效率飛輪系統

利用AI工具自動化處理日常任務,從時間管理到會議記錄,減少重複性工作,進而專注於高價值活動。透過構建一套流暢的工作流程,實現效率的持續提升。

3.創造可驗證的價值證據

定期量化AI的實際價值,好比你可以記錄透過 AI 所節省的工時、降低的錯誤率以及帶來的業績成長。這些具體的數據不僅能夠展示個人能力,還能為升職和加薪提供有力證據(當然,你都可以寫在年度報告裡)。

五、未來職場人的AI生存法則

在智慧化時代,職場人士的生存法則正在重塑。要想在快速變化的環境中立於不敗之地,需要以開放的態度迎接 AI 技術,並持續提升自己的人機協作能力。隨著技術的進步,真正的競爭優勢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如何將技術融入到創新流程中,創造獨特的價值。

身為職場人士,我們都必須認識到:AI 的到來並非威脅,而是通往未來工作模式的鑰匙。透過有系統的學習和實踐,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為 AI 時代的創新推手,實現更高效且更具創造力的職場表現。

新的一年,讓我們一起加油!若有任何問題,歡迎到 Vista.tw 與我討論唷!

瀏覽 41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