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姊帶路】從供應鏈轉職 UI/UX 再到產品經理

原標《從供應鏈轉職 UI/UX 再到產品經理 | 非本科系轉職的心路歷程》

文/RobinHoo

我是如何從非本科系跨到 UI/UX 最後又走上產品經理這條路呢?

【學長姊帶路】從供應鏈轉職 UI/UX 再到產品經理
與其害怕做不到,更怕的是你尚未開始

大家好 ! 我是 Kenny,一位當初從供應鏈轉職
當 UI/UX 設計師,現在則又成為了產品經理,
因為周遭有許多人好奇我 (兩次 ? ) 的轉職經驗,
加上現在剛好年後轉職潮,因此決定寫一篇文章跟大家分享。

因為網路上有很多轉職經驗分享文,因此這篇主要會是分享我在轉職過程中「選擇」的過程,順便跟大家分享我在進行自我探索時會使用的方法,希望可以幫助在正準備考慮轉職或是剛畢業卻正在徬徨的你。

目錄 :
背景介紹
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
自我探索的方法
結語

背景介紹

就學經歷 :

科大管院畢業,專業科目為運輸管理、企管、工管等等,沒有修過任何跟「設計」相關的課程。

可以看到我的就學經歷其實沒有特別突出,就學階段的我其實嘗試過很多東西,像是考研、考公職、考國營企業等等,但到後面內心總有個聲音告訴自己「這不是我想要的」。

工作經歷 :

我的第一份工作是在 DHL Supply Chain 擔任 OP Team leader,工作內容偏向倉儲管理。

接觸 UI/UX 的契機

時間點 : 大學剛畢業的那個暑假。

剛畢業的時候我想大部分的人或許都有過一段徬徨期,我也不例外,在尚未找到自己喜愛的職涯方向前被時間推著進入到本科相關的產業工作。
但這邊我很幸運的接觸到對當時的我來說很新穎的一個概念 : 逆向思維

甚麼是逆向思維 ?
STEP 1 : 先去思考未來要過怎樣的生活 (可能是10年後,也有可能是20年後)
STEP 2 : 再思考要過到這樣的生活需要達到那些條件
STEP 3 : 最後再去思考要如何去達成這些條件

以我自身當時的想法為例,我那時候便希望 10 年後我能夠成為數位游牧者,可以邊旅行邊工作,而我就在思考有哪些工作是可以具有時間彈性的,而就在我搜尋相關資訊時第一次接觸到所謂的「UI/UX 設計師」。

自我探索的心路歷程

雙鑽石設計模型(The Double Diamond design model)

雙鑽石是一種在進行創作時很常使用到的一種設計流程,在官方文件中整個流程包含了四個階段 : 發現(Discovery),定義(Denifition),發展(Development)和交付(Delivery)。其實就是進行二次的發散 — 收斂過程,因此在這邊也會套用雙鑽石模型的概念來分享我的心路歷程。

階段一 : 第一次發散 — 認識自己

在這個階段我做了三件事 :

1. 上課 : 即使現在網路上有很多免費資源能夠自學,但那時候我本身還有在工作,因此我決定透過課程讓自己比較有系統地進行學習。

2. 自我探索 : 即使都為 UI/UX 設計師,工作內容也會因為產業、公司不同有所差異,同時 UI 及 UX 專業技能也不一樣,因此了解比較適合 OR 對哪個比較有興趣也是我認為很重要的一件事之一。

3. 搜尋職缺內容 : 多看看不同產業及公司所列的職能項目,也能夠更幫助自己了解這個行業以及進入到這間公司 UI/UX 占比如何。

階段二 : 第一次收斂 — 進入第一份 UI/UX 工作

了解完自身適性後就要來選擇公司了,大多數剛轉職的設計師可能都會思考第一份設計工作應該選擇 In-house 還是 Agency 的公司,只能說每個人所希望的可能都不一樣,因此就按照自己的需求選擇適合自己的公司類型。

In-house :

負責自家產品的公司。

優點 :

1. 能夠深入了解產品,與公司內部其他團隊能有較密切的溝通,ex.行銷團隊、產品團隊等等,了解到更深入的商業模式及產品策略。

2. 環境較穩定。

3. 通常擁有自家品牌相關資源能夠使用。

缺點 :

1. 相較於接案公司可以接觸不同產業類型的產品,In house 的工作 “可能” 比較無聊。

2. 領域較為單一。

3. 公司文化及企業策略不同,有可能會陷入無限迴圈。

Agency :

也就是接案公司。

優點 :

1. 可能可以接觸到多種不同產業別或是公司的產品。

2. 可能有比較多機會參與專案「0 到 1」的機會。

3. 培養提案能力。

缺點 :

1. 可能為了結案而無法進行扎實的設計流程。

2. 有可能案型本身為這個產品的「某個階段」,例如單純 UI 優化 (俗稱的拉皮) ,無法經歷完整的產品設計流程。

3. 因為非自家產品,因此較無法累積維運經驗。

以我自身為例,我比較適合且有興趣的為 UX,同時考量到自我成長,因此在求職的時候我羅列的條件有 :

1. 希望是設計團隊,且會有 UI 及 UX 不同團隊成員。

2. 希望有較資深的設計師可以觀摩學習。

因此我最後選擇的為接案型公司,同時也有跟對方說明我的志向比較偏向 UX,當然因為公司類型的關係還是會有需要繪製 UI 的時候。

階段三 : 第二次發散 — 驗證設想與所學

在這個階段就是在工作的過程中驗證是否為真正自己所想要的,然後在下個階段修正自己的職涯方向,而對於 Junior 的設計師我十分建議一個驗證的方法 — 參加比賽

當時的我參加了兩次比賽,分別為 Unblock 所舉辦的設計競賽『獨角獸設計師養成計劃』以及台北捷運主辦的捷運盃黑客松『尋找黑捷客UI/UX設計賽』。

參加比賽我認為有以下幾個好處 :

1. 驗證自己的所學 : 我認為在這個時代我們都要有練習 input & output 的能力,參加比賽的同時也能夠讓自己知道與其他設計師相比自己的能力大概在哪個層次。

2. 與其它設計師交流 : 透過參加比賽有機會認識到來自其他產業/公司的設計師,透過與其合作能夠訓練自己與其他設計師協作的能力,同時也能夠了解在不同的產業/公司又是如何執行設計,與自己的差異在哪。

我會選擇下一段職涯成為產品經理的契機也是透過這兩次的比賽所發掘的 (若有人好奇比賽的經歷可能再寫成一篇文章與大家細說 xD)。

階段四 : 第二次收斂 — 職涯的迭代

就像產品會有迭代的過程,我們在探索職涯時可能也無法一次到位,需要不斷的進行修正。

在兩場比賽中我皆是擔任隊長,因此除了團隊的 UX 外,我還兼任 PM 的職位,在過程中我發現我「善於規劃」以及「溝通協作」的能力,而我的組員也發現我具有成為 PM 的特質,因為這樣我才決定在下一份職涯選擇成為一位產品經理。

但產品經理真的是我的志向嗎 ? 其實我也不確定xD 伴隨著科技的進步未來很多新興職業或是領域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因此我認為自我探索是人一輩子的課題,也許下一份工作我就跑去賣雞排也不一定(哈)。

自我探索的方法

關於自我探索的方式有很多,這邊與大家分享我曾經透過學習並使用過的幾種方式。

SWOT 分析 :

SWOT 分別代表優勢 (Strengths)、弱勢 (Weaknesses)、機會 (Opportunities),以及威脅 (Threats)。透過盤點自己的 SWOT 能夠更了解自己目前處境以及如何規畫進行下一步。


▲SWOT (以我自身為例)

接著透過優勢分析,找到自己的利基市場,也就是個人的價值主張。

STEP 1 : 找到利己優勢,也就是與他人相比自己擁有甚麼別人沒有的優勢,以我自身案例我的利己優勢為管理經驗。

STEP 2 : 找到利他優勢,這是該領域大多數人都有具備的能力,找出自己缺乏的部分補齊它,例如現在微動畫的交互設計是趨勢,因此我可能需要學習如何透過微動畫提升用戶體驗。

STEP 3 : 盤點市場需求,市場需求與利己優勢相符合的便是你的利基市場,而這就是你最大的價值。


▲自己繪製整理

商業模式圖 (Business Model)

商業模式圖主要目的是為企業梳理自身商業運作邏輯,而在這裡我們將以商業模式圖來思考自己在市場上的定位。


▲自己繪製整理

商業模式圖的架構分為 4 大構面 (供給、價值、需求、財務),9 種不同的元素 ,以下說明各個元素轉換成自我探索的話應該如何填寫。

供給面

關鍵合作夥伴 : 能幫助你達成目標的人。以工作為例可能是課程的老師、職場的前輩、身邊的朋友、獵頭等等。

關鍵資源 : 為了達到目標需要擁有什麼資源。可能是擁有基本的專業能力、跑得動設計軟體的電腦 (給自己換電腦的理由xD)、作品集。

關鍵活動 : 有了資源後要如何運用來達到目標,又或是為了擁有資源應該執行那些行動。例如為了培養專業能力去上課、有了作品集後要如何曝光、找業界人士進行作品集健檢。

價值面

盤點自身價值,除了硬實力及軟實力外,還有可以應用在職場上的興趣、人脈、過往相關經驗等等。

需求面

顧客關係 : 不同於商業上的客戶,這邊要思考的是該職位可能會與哪些成員進行互動。像是可能需要與前端工程師進行協作,那可能需要了解怎麼與他們溝通。

通路 : 這邊的通路並不是銷售產品,而是行銷你自己。可能是經營個人品牌、製作個人網站等等。

目標客群 : 也就是你的目標產業/職位。像是科技業、金融業、UI 設計師。

財務面

成本結構 : 評估為了達到目標需要花費哪些成本,包含實體的以及一些隱含成本。可能是學費、時間、現有的薪資水準、面試通勤。

收益流 : 達到目標後可能會獲得哪些收益。除了基本的薪資外,未來成長性、個人專業能力、履歷比較漂亮等等皆為你的收益。

結語

因為 AI 時代的來臨,數位趨勢的改變十分快速,因此我認為自學能力的重要性大於年資,做比較久不一定能力比較好,不要擔心起步慢會輸給別人。

“ 與其害怕做不到,更怕的是你尚未開始 “

第一次把自己的經歷分享出來感覺有點害羞,希望可以幫助到正在面臨選擇的大家。也謝謝看到這裡的各位,比起其他篇轉職文這篇的乾貨可能比較少,但因為這個時代變化的速度太快,除了培養自己職場上的能力外,我覺得自我探索也很重要,能夠讓自己在這波 AI 時代的浪潮裡快速找到自己的定位跟價值,因此這篇文章就這樣誕生啦~~~🎉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的話歡迎幫我拍個手,有任何疑惑或是想跟我聊聊的話,都可以在底下留言或是私訊我新辦的 IG,若是想看到更多與 UI/UX、PM、自我探索、自我成長相關的內容也歡迎大家追蹤我的 Medium 及 IG

※本文由 Kenny|Digital Product Manager 授權勿任意轉載,原文《從供應鏈轉職 UI/UX 再到產品經理 | 非本科系轉職的心路歷程》

___________

你也有經驗想分享嗎?快來投稿賺稿費吧!

瀏覽 207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