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工程師每日的「生產會議」甘苦談|專家論點【史塔克實驗室】

圖片來源:freepik

前幾篇文章已經討論了「半導體工程師的條件」和「工程師的職場壓力來源」,在本篇文章中,將提及筆者在台積電擔任工程師時每天都會面臨到具有挑戰性的魔王會議,即「生產會議」。

筆者在台積電的第一份工作是擔任製程整合工程師,主要負責全面掌控線上產品的製程,以滿足客戶的產品需求,提高產品良率,降低客戶成本並提升滿意度。

簡單來說,筆者所在的部門主要負責良率管控。由於有些工程師部門不再需要輪大夜班,因此每週大家會輪流擔任「特早班」的職責,需要在早上六點左右到達公司,提前分析前一天晚上發生的各種事件。早上這麼早到公司的目的,就是為了準備九點的「生產會議」。與這場會議有關的部門,尤其是要報告的幾個部門,都會像參與一場戰鬥一樣緊張。

會議前的準備

「特早班」是早上準備報告的關鍵人物之一,正如前文所提,早班人員需要提前分析前一天晚上發生的各種事件。那麼,究竟需要分析什麼呢? 由於貨物在工廠內全天候運作,偶爾會出現生產機台運作不順的情況,可能會導致貨物受到影響,例如刮傷、灰塵掉落、氣體濃霧異常、曝光扭曲等異常狀況。在這種情況下,筆者所在的部門需要根據當時拍攝的貨物狀況,推測可能是哪些機台出現了異常。這種工作有點像偵探尋找犯人或醫生判斷身體哪些部位出現了問題。

然而,不能直接將分析和推測的結果在會議上報告。在會議之前,需要和與各部門進行協調 ( Align ),確保意見一致。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推測問題出在蝕刻部門,我們一定會與該部門溝通,告知他們我們的推測原因和理由,並討論在會議中如何呈現這些資訊。透過與各部門的協調,能夠確保在生產會議上提供準確的數據和分析結果。這種溝通和協調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它有助於確定問題的根源,提出解決方案並促進整個製程的改進,更重要的是能夠提高會議的效率,減少會議上無謂的爭論。

早上九點 生產會議

早上 9 點,生產會議正式開始。作為一個「廠級」會議,廠長和各部門的高層都會參加其中。在會議上,有時會出現需要跨部門處理的事項。就像筆者所在的部門一樣,如果在會議前沒有做好準備或事先進行協調,A 部門需要 B 部門的協助或解釋,而 B 部門沒有提前準備或耽擱,這就會讓會議變得非常尷尬。

雖然部門主管會帶著早班人員一起參加生產會議,但對於新人工程師來說,這樣的場合壓力真的很大,在會議上經常都能聽到工程師被嚴厲指責的情況。不過反過來說這也是一個很好的磨練機會。從事前的分析、溝通協調到會議上的報告邏輯,都能在壓力下快速成長。

會議結束,這才只是開始

生產會議結束後,工作並未結束。這只是一天的開始。會議結束後,我們需要持續追蹤某個事件的進度和找出其根本原因 ( Root Cause )。主管們都希望事件是獨立發生的,不會再次出現相同的問題。儘管有時候要實現根本性的改變並不容易。

舉個例子,當耗材接近壽命臨界值時,事件發生的機率就會增加。但由於預算的限制,提前更換耗材可能不太現實。要改善這種情況,我們可能需要進行多次實驗,以找出耗材壽命快結束時的改善方法,或提出新的耗材計劃。這種持續的改進過程是半導體工程師的日常工作之一。我們必須思考並提出解決方案,不斷優化製程和系統,以確保產品的品質和效能。這可能涉及與其他部門的合作,進行詳細的數據分析和實驗設計,以驗證和實施改進措施。

總之,除了應付每天 Routine 的例行工作外,各部門還必須處理許多突發狀況,而這些突發狀況往往是最令人疲憊的。不管是天災還是人禍,都帶來了額外的挑戰。例如,2016 年的大地震,雖然震央位於高雄市美濃區,但最大震度卻是在臺南市新化的 7 級,當時許多機台和貨物都受到了影響。這真的是筆者印象最深刻的一次事件。因為發生在在過年前夕,許多工程師不僅在當天晚上被要求返工支援,整個過年期間都需要有工程師全天候的持續處理問題。

在筆者的個人的經驗中,「生產會議」是每個在工廠待過的工程師的重要一環,會議迫使大家學會準確地解讀和分析大量的數據,並能夠清晰地表達出觀點和建議。當然,近年來也有推動利用 AI 人工智慧來提升工程師的效率,這又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議題了。

瀏覽 2,744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