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其實更老 可能存在267億年

編譯/李寓心

近日有一項新研究表明,宇宙的實際年齡可能是原本認知的2倍,大約是267億年,為科學家透過新模型推算而成,挑戰現有主流的宇宙學模型,並為所謂的「早期星系」提供新的線索和可能性。

根據報導,多年來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藉由測量宇宙大爆炸(Big Bang)所經過的時間,和從來自遙遠古老恆星的紅移研究,來計算宇宙的年齡。(示意圖/123RF)

根據報導,多年來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藉由測量宇宙大爆炸(Big Bang)所經過的時間,和從來自遙遠古老恆星的紅移研究,來計算宇宙的年齡。2021年在新技術和科技的進步下,使用「一致性模型」(Lambda-CDM model, ΛCDM),也稱「宇宙標準模型」,推算出我們宇宙的年齡為137.97億年,成為目前描述宇宙從出生迄今的演化過程,最簡單、最廣泛被接受的模型。

然而,許多科學家認為宇宙如同瑪土撒拉星(Methuselah),對這類嚴重超齡恆星的存在感到困惑,因為該恆星可能比我們已知的宇宙還要古老。但如今有了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可發現處於高級演化狀態的早期星系,從而推斷這些星系可能在大爆炸後的3億年後就存在,與具有數十億年的宇宙演化進程和質量相當,體積也出乎意料地小。

瑞士天文學家茲威基(Fritz Zwicky)也對此提出另一個理論「遲緩光」(Tired light,或稱光衰減)機制,來解釋紅移現象與距離的關係,並發現光的紅移是因光在遙遠的宇宙距離上,逐漸損失能量所造成。因此,身為該研究主要作者的渥太華大學(University of Ottawa)物理學教授Rajendra Gupta指出,透過這一理論與膨脹的宇宙共存,可能將紅移解釋為一種混合現象,而非純粹膨脹引起。

雖然韋伯太空望遠鏡能在高紅移下,觀測到早期星系形成的時間範圍,從幾億年延長至數十億年,為古老星系的探測提供最先進的研究技術和可行的解釋理論。但Gupta認為,科學家應對「宇宙常數」的傳統解釋進行修訂,該常數代表導致宇宙加速膨脹的暗能量,若提出更進一步的修正,可有助於實現更準確的宇宙觀測結果。

資料來源:SciTech Daily

瀏覽 1,011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