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化劑危機解方! 義守大學廖健森主任揭三大技術 四大「塑」養作法
記者/林育如
生活周遭潛藏的塑化劑危機處處可見,可透過食用、接觸、呼吸進入人體之中。面對塑化劑危機如何解?塑化劑專家,同時亦是義守大學醫學科學與生物科技學系系主任廖健森表示,目前已能運用一些科學技術處理去除塑化劑,大致可分為「物理型」、「化學型」以及「生物型」三大類處理技術。
廖健森主任指出,物理型分為「吸附」、「過濾」兩類,無論是利用吸附劑如活性炭、吸附樹脂等,將水中或空氣中的塑化劑去除,或者是通過過濾器或膜技術將水或空氣中的塑化劑去除,是屬於較簡單的方式。
更多新聞:無孔不入「塑」蝕智能、免疫、神經系統 專家廖健森提「六大自保」原則
另外也可利用氧化劑如臭氧、過氧化氫等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採取酶或化學試劑將塑化劑分解成更簡單的化合物;利用光催化、超聲波催化等化學型技術,將塑化劑轉化為無害的物質,降低其毒性、氧化分解。
此外,利用亦能夠降解塑化劑的細菌或真菌、具有吸收或分解能力的植物、微藻等,以生物降解 (Biodegradation)、植生復育 (Phytoremediation)、藻生復育 (Phycoremediation),以及生物或酵素固定化技術進行吸附、分解、降解、去除以塑化劑或轉化為毒性較低的代謝產物。
塑化劑不單是對河川、環境造成污染,2011年台灣爆發的食品塑化劑事件喚起民眾的「塑」養意識。如何避免、降低塑化劑對環境、人體的危害著實考驗民眾及產官學的智慧。
深耕塑化劑研究領域的廖健森教授,具日本大阪公立大學生活科學博士、台大農業化學博士學位。從2000年隨時任環保署環境檢驗所主任秘書,後任環保署環境衛生及毒物管理處處長的袁紹英博士,前往日本進行產官學界塑化劑研究與管制的考察。回台至今二十多年間,撰寫發表十數篇相關科學研究文章,指導十數名碩博士論文,包括碩士與博士論文,皆為與塑化劑相關。維基百科塑化劑項目下,第一篇參考文獻也出自於廖健森博士之著作。
對於塑化劑之研究、管控、人才培育,廖健森抱持正面肯定的態度,他期望政府能繼續站在人民、生物體與生態環境-「一體化健康 (One health)」的前提下,繼續進行四大作法推動:
一、環境研究和監測:投資與進行塑化劑對環境影響之研究與監測計畫,以評估其對生態系統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法規與標準:持續制定法規和標準來管理塑化劑的生產、使用和處理,包括對特定塑化劑的使用量限制、產品標示和相關生態環境標準等。
三、環保產業支持:提供資金支持、稅收優惠或其他激勵措施,以鼓勵產業研發和應用環保技術,包括減少塑化劑的使用。
四、教育和培訓:培育專業研究人才,支持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和提供相應的教育和培訓計畫。
塑化劑的影響環環相扣深入各個層面,廖健森博士期盼從研究監測、法規制定、產業支持、教育培訓,產、官、學攜手一同來追本「塑」源,把關每個環節,讓危害從大降小、從有到無,營造一個無毒的家園及生活環境。
瀏覽 737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