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科技崛起對企業招募Z世代人才影響|專家論點【Howie Su】

作者:Howie Su(產業分析師)

數位原生時代衝擊傳統企業文化與招聘方式

出身與1995年以後的Z世代又稱「數位原生」世代,多行動裝置、多資訊源、線上社交是主要特質,並且擅長多重任務處理(multi-tasking),投資銀行高盛(Goldman Sachs)指出,50% 的Z世代每日上線時間為10小時,比過去任何一個世代都多。除此之外,這些Z世代並不一定完全認同傳統的上對下的組織文化,由於從小吸收大量資訊,甚至透過網路與國外同儕產生連結,Z世代的工作態度往往具備破壞式創新、具備企業家精神,甚至想要擁有自己的事業;Z世代並不完全仰賴外部協助,他們喜歡自己找資源、解決問題,對於單一權威的態度感到不適應,網路就是一個資訊集中地,仰賴單一權威與個人反而帶來許多風險。而根據Adecco調查指出,36%的Z世代在求職首要考量以職涯發展勝過薪資,上述特質對企業招募人才帶來挑戰。根據Deloitte在2022 年 Z 世代與Y世代的調查,年輕員工重視平衡並希望文化變革,緊隨其後的是氣候變化、失業、心理健康和不平等現象。

Z世代招募尚需企業做出相關調整。(資料來源:麥肯錫)

企業未來招募Z世代員工的主要法則

招募與留任對企業人才發展而言同等重要,無論在製造業或是服務業皆然,垂直領域產業的興起促使企業投入科技轉型,從人工智慧到物聯網投入改變企業營運流程與組織文化,這樣的改變對於企業未來招募Z世代員工應有啟發。首先,企業管理階層領需要重新考慮職業發展在其組織內的運作方式,升遷並非主要的訴求,企業應同時建立在職學習機會與經驗,包含自主性學習(self-learning)、數位技能提升(digital skill enhancement),共創模式(例如開源軟體)等,而非傳統的線性升遷模式,工作意義這件事在Z世代中更顯重要,工作意義並非以企業角度思考,而是實際了解Z世代的成長訴求,由於資訊流動快,企業較難以過去封閉式文化對待人才。第二,管理層須將員工視為消費者而非工具,公司需要將投入大量的金錢和時間來了解這些「客戶」,以理解而非管理方式對待,根據《財富》雜誌調查,最適合工作的兩家公司是 Google 和 Wegmans Food Markets,這兩家企業以多元文化、包容差異,與重視員工自主學習為招募人才的競爭優勢。

Z世代溝通/工作方式促使當前管理層變革

IG、YT、抖音、小紅書可能都是當前Z世代最常用的社群軟體,但管理者如何透過社群工具了解Z世代可是門大學問。多數員工擅長使用這些平台,但不代表從這些平台了解他們的行為是一件可接受的事,當生活的行為隱私展露在網路上時,部分主管嘗試從按讚、留言等行為來判斷員工想法行為,但這些可能已經侵犯員工隱私問題,並造成反感,對Z世代而言,這樣辦監督的行為可能更趨向「干涉自由與隱私」,與其追求開放、多元包容的文化並不符合,了解不等於干涉。此外,雲端與企業軟體的興起使得混合工作模式廣受Y、Z世代喜愛,Z世代並不偏好朝九晚五的例行工作,混合工作模式允許員工平衡在辦公室與在家的時間。辦公室的重點應該是共同協作為主—而不是強制性的日常工作導向為目的。從Z世代對數位工具的運用,搭配其特質來看,企業的人才策略應從「吸引、激勵、留才」轉變為「激勵、授權、自由」。

研究案例:GoogleZ世代的人才招募策略

身為數位原生的Z世代對Google再也熟悉不過,公司在一場視訊人才招募宣傳活動,主要是在 TikTok 和 YouTube 工具上,目的為在讓 Z 世代透過批判性思考與工具使用來他們在網路上的資訊,並提供更好建議,以此為招募人才活動開端,並非先宣傳公司理念願景,而是從其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數位工具。在這樣前提下,Google認為協作(人與人、人與機器)是促進溝通和創新的最佳方式之一,透過協作工作文化,管理者鼓勵團隊成員自由交流與想法,在工作環境佈置上,所有部門都被各種玻璃組合在一起,不僅可以自由交流思想,創造開放和明亮的工作環境,目的就是讓部門藩籬看起來最小。

此外,履歷到底效用如何?Z世代許多擅長數位工具使用,可能不一定經手很多專案,或是專案成果不明顯,但對於如何解決數位上的問題有自己一套。因此,Google對求職者不再要求一定要有亮眼的學經歷。事實上,公司正在尋找沒有任何學位或經驗的頂尖人才。 公司使用「Google Project Management Certificate」作為則才標準,「Google Project Management Certificate」是一種線上自學的專業證書課程,可透過 Coursera 免費獲得,公司正在通過這些項目取代傳統的人員招募方式:讓Z世代自己透過自主學習來獲得認可,這為公司帶來許多專案經理人才,從軟體到行銷都是。

在人資的要求上,履歷投遞數量多少並非主要,過多不符資格的履歷僅會增加人資負擔,有鑑於此,公司透過一系列的措施(如管理課程鑑定)對每個應徵者獲得行為洞見,每個應徵者都提供展示他們的工作、思維過程、領導風格和溝通技巧的作品集。更重要的是,該課程有效地模仿實際工作上的角色,測試候選人對某個職位的能力,同時在職能與角色定位上(R&R)讓公司更快掌握狀況。當然,每家企業的作法與策略各有差異,且不同業態有不同招募方式,一般企業無法建立如Google這樣的免費線上認證課程。然而,有一些方法可以優化招募流程:將能力優先於學歷或經驗,一個有效的方法是對於Z世代的輪廓有全面掌握,並參考多種科技業者做法(與Z世代生活連結最深),再調整招募模式,方為上策。

瀏覽 628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