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 台灣邁入太空科技里程碑

記者鄧君/新竹報導

台灣首枚自製氣象衛星「獵風者Triton」,歷經8年努力今年6月中旬正式通過「衛星運送前審查」,14日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新竹市長高虹安等人共同啟動起運儀式,同時在蔡英文、陳建仁於「獵風者」上親筆簽名後,正式起運至桃園國際機場,飛往中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預計9月發射搭乘亞利安公司(Arianespace)的Vega火箭升空,未來將能更精準掌握國內氣象觀測,同時也讓中華民國成為重要的氣象資料輸出國,是台灣太空科技發展重要的里程碑。

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於「獵風者」上親筆簽名後,正式起運至桃園國際機場,飛往中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預計9月發射升空。(圖/記者鄧君攝)

蔡英文表示,「獵風者衛星是臺灣進軍國際太空產業的關鍵一大步!」,在國際太空經濟蓬勃發展的階段,政府推動《太空發展法》,並依法將國家太空中心改制為行政法人,為臺灣建構良好的太空發展環境與體質。獵風者衛星搭載著結合臺灣學研界所研發的酬載儀器「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同時也將驗證多項臺灣自製的關鍵元件與技術,期待獵風者升空後,能為氣象及科學研究帶回卓越貢獻。

在總統蔡英文、行政院長陳建仁、國科會主委吳政忠、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新竹市長高虹安等人共同啟動「獵風者」起運儀式,係台灣太空科技發展重要的里程碑。(圖/記者鄧君攝)

國家太空中心說,獵風者衛星將在550至650公里的衛星軌道上,接收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發射並經海面反射的訊號,可應用於颱風路徑、強降雨預測,也可進行海氣交互作用等研究及相關應用。

行政院長陳建仁指出,獵風者衛星的酬載儀器是學研界共同研發的心血結晶,衛星本體更由超過20家廠商共同合作,帶領國內相關產業踏入太空領域,意義非凡,未來應用將為自然科學與氣象預報提供龐大的觀測資訊,帶來科學及應用上的進步。

國科會主委吳政忠表示,太空科技發展快速並帶動臺灣的太空產業鏈,其中在地面設備上,2020年至2025年相關產值預估可增加800億,去年成長幅度更超過20%,因此國家太空中心除了研發任務之外,更肩負產業推動與人才培育的使命,國科會未來也將持續攜手府院,與國家太空中心從各層面推動產業升級。

吳政忠說,衛星猶如「投手」,而地面設備猶如「捕手」,如何從地球表面上方2000公里送回最新資料,良好的投捕搭檔係讓台灣太空科技新興產業站在時代前端。

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宗信指出,獵風者衛星計畫在2014年啟動,歷經8年多,衛星狀態、運輸計畫、發射場作業皆已準備妥當,是台灣第一顆自製氣象衛星,台灣第二顆自製衛星,比原先的福衛五號具有重量輕、體積小、效能高的優點。

「獵風者Triton」其任務酬載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反射訊號接收儀」(GNSS-R),將進一步驗證我國衛星關鍵元件、酬載儀器、衛星系統、次系統設計製造能力,其中83%技術由國人自主研發,一天可接收7萬筆資料,可在颱風生成初期,提供最新的數據研判,以防範災害於未然。

高虹安表示,在獵風者衛星升空後,除了太空中心及氣象局觀測外,訊號資料亦將同步提供給成功大學及中央大學進行研究,持續提升資料準確性,對台灣科學研究與氣象觀測而言更是一大突破。台灣擁有完整且成熟的資通訊的產業鏈,如晶片設計與製造、PCB、被動元件、組裝、封裝測試等,這些基礎與人才投入發展太空產業鏈具備相當程度的優勢利基,且相關產業皆坐落於竹科園區,未來竹市府也將全力協助,期許在太空中心帶領下,將台灣打造為全球太空產業重要基地。

瀏覽 1,245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