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等離子體激元 半導體冷卻技術再突破

編譯/高晟鈞

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技術,使用了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簡稱SPP)的新傳熱模式。(示意圖/123RF)

包含台積電、三星等半導體大廠,都致力於縮小晶片的體積,以搭載更多晶片,製造更高性能的晶體管。

晶片的先進製程,簡單來說就是把晶片從大做小,具體是指晶片晶體管柵極寬度的大小。數字越小對應晶體管密度越大, 晶片功耗越低,性能越高,但要實際做到這一點卻並不容易。

從晶片的進化歷史來看,晶片的研發主要遵循著摩爾定律,即每18個月到兩年間,晶片的性能會翻一倍,使一塊晶片內裝上盡可能多的晶體管來提升晶片性能。80年代初期,半導體技術進入了微米領域,到了2004年,更是突破了奈米極限。

然而,也是此時各種問題陸續出現,除了「短通道效應」和「量子隧穿難題」兩個最具代表性的問題外,缺乏相應且有效冷卻技術的支撐也是一大問題。

因此,工程師們開發了一種新的技術,使用了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urface Plasmon Polariton,簡稱SPP)的新傳熱模式,在半導體的熱管理領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將散熱效率提高了25%,對於解決小型半導體過熱的問題至關重要。

表面等離子體激元(SPP),是指電介質與金屬界面處的電磁場、金屬表面的自由電子及類似集​​體振動粒子之間強烈相互作用,而在金屬表面形成的表面波。

研究團隊利用SPP,成功改善了奈米級金屬薄膜的熱擴散。這種技術主要發生在基板上沉積金屬薄膜的過程,因此對半導體器件的生產十分有效,還具有能大面積製造的優點。研究小組表明,在半徑約3毫米、厚度為100奈米的鈦薄膜上產生表面波,熱導率提高了約 25%。

這項研究結果,對於未來奈米級高性能的半導體發展有著重大意義,因為他是少數可以應用在奈米級薄膜上,且有效的快速散熱技術。

資料來源:SciTechDaily

瀏覽 1,133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