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個全球科技戰場:中國電動車|專家論點【Howie Su】

作者:Howie Su(產業分析師)

近年來,中國在電動車(EV)價值鏈上的對外直接投資快速成長,加劇各國對中國企業在向海外市場擴張的高科技產業主導地位的擔憂,從地區來看,中國電動車對外直接投資從北美轉向歐洲、中東和亞洲。四分之三的中國投資流向歐洲、中東和北非以及亞洲,其中歐盟和美國自由貿易夥伴摩洛哥的收益最大,由於中國企業面臨監管不確定性和政治阻力,北美的 OFDI 下降至總量的 10%。

為何會有如此成長?海外「拉動」因素和中國市場「推動」因素的結合正在推動中國電動車海外投資。歐洲和美國的汽車製造商更喜歡電池製造商在其工廠附近運營,以防止供應鏈中斷並降低運輸成本。而中國電池製造商是少數擁有填補這一角色所需技術和資本的公司之一。同時,中國國內電動車市場放緩且競爭激烈,成為海外市場的另一個吸引力,再加上全球電動車採用率的穩定上升,激勵了中國領電動車業者(包括原料提煉商、電池材料生產商、電池製造商和電動車生產商)前往海外市場。

在投資設廠部分,2023 年,中國新增電動車 FDI 為 282 億美元,與 2022 年創紀錄的 297 億美元相比下降了 5%,然而,這還是低估中國的實際投資,因為比亞迪匈牙利工廠和國軒高科持有斯洛伐克電池生產商 Inobat 25% 股份等項目的交易價值並未揭露。,這與 2010 年代相比是一個重大轉變,當時中國電動車相關公司專注於收購海外採礦資產或技術,例如萬向 2012 年收購美國 A123 Systems,中國企業目前正尋求透過在已開發經濟體設立新工廠生產電池或電動車、更貼近消費者來擴大其全球市占率。

中國電動車業者海外投資情形。(資料來源:Rodium Group)

不過,大量投資也引起反效果,中國投資者面臨越來越多反對音浪,尤其是美國,美國正試圖限制中國對其電動車供應鏈的影響力,川普也聲稱當選後將對中國電動車課稅,同時,北京對其電動車和電池公司國際化的支持最終可能會達到極限:在中國迫切需要建造汽車之際,中國決策者越來越擔心反向技術轉移和增值清潔技術生產轉移到海外,內外交迫的政治考量可能是業者的主要挑戰。

美國的《抗通膨法案》政策導致中國生產商增加對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即韓國和摩洛哥)的投資,以克服一些IRA障礙,IRA對中國施加了嚴格的條件-採購關鍵礦物和電池組件,但在採購要求方面有利於美國自由貿易協定合作夥伴,並且對租賃車輛的要求更為寬鬆,歐盟也正在對中國電動車進口進行反補貼調查,擔憂其影響歐盟汽車業者競爭力。

對我國業者而言,可以看到的是,中國在2024 年保持其在電動車領域的領先地位,但隨G7轉向貿易工具來遏止中國電動車進口,這種動態將導致中國電動車投資集中在亞洲和拉丁美洲,而隨著美國進入大選,北美仍籠罩在監管不確定性之中,如果北京利用其在電動車和電池技術方面的影響力來抵制日益增長的貿易壁壘,最終可能會激起對中國企業更強烈的政治抵制,進而影響到供應鏈的業者狀況。

瀏覽 180 次

覺得不錯的話就分享出去吧!

發佈留言

Back to top button